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10年4月、7月、10月和2011年1月对苕溪上游临安段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指数评价了苕溪上游临安段河流水质,运用SPSS18.0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的影响,且对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并对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法(索伯网样)和半定量采样法(D型网样)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苕溪上游临安段河流底栖动物标本经鉴定共计202种,隶属于4门60科141属,其中扁形动物门有1科1属1种,环节动物门有3科4属6种,寡毛类有3科6属6种,软体动物门有8科9属12种,节肢动物门有44科120属173种,米虾有1科1属4种。从科级分类水平来看,毛翅目昆虫最多,有11科占总科数的18%;从属级分类水平来看,双翅目昆虫最多,有45属,占总属数的32%;从种级分类水平来看,双翅目最多有80种,占总种数的40%。2.苕溪上游临安段河流底栖动物种类数水平变化和密度的水平变化及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各采样点底栖动物种级分类单元数由高到低为里畈水库上(101)>夏禹桥(64)>徐坞(60)>太湖源桥下(54)>玲珑工业区(49)>里畈水库下(39)三眼桥(37)=兰锦桥(37)>湖口(29)。锦溪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1.46×104ind./m2;苕溪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624.9ind./m2。夏季锦溪底栖动物密度最高为3.6×104ind./m2;其次为春季1.25×104ind./m2;再次为冬季5.88×103ind./m2;秋季锦溪底栖动物密度最低为4.06×103ind./m2。夏季苕溪密度最高为1.07×103ind./m2;其次为春季522ind./m2;再次为冬季453.6ind./m2;秋季苕溪密度最低为451ind./m2。其中锦溪春季密度的水平变化表现为兰锦桥>夏禹桥>三眼桥>徐坞>湖口>玲珑工业区,苕溪为里畈水库上>里畈水库下>太湖源桥下;锦溪夏季密度的水平变化表现为兰锦桥>夏禹桥>玲珑工业区>三眼桥>徐坞,苕溪为太湖源桥下>里畈水库上>里畈水库下;锦溪秋季密度的水平变化表现为兰锦桥>玲珑工业区>湖口>夏禹桥>三眼桥>徐坞,苕溪为里畈水库上>太湖源桥下>里畈水库下;锦溪冬季密度的水平变化表现为兰锦桥>湖口>玲珑工业区>夏禹桥>三眼桥>徐坞,苕溪为里畈水库上>太湖源桥下>里畈水库下。锦溪的密度主要由寡毛类和双翅目贡献;苕溪的密度主要由双翅目和蜉蝣目贡献。3.通过对苕溪上游临安段河流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法和半定量采样法在在种类数、个体数、种类相似性及生物指数间的差异性,探讨半定量采样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结果为:半定量样(D型网样)的种类数一般都高于定量样(索伯网样)种类数无显著差异,但半定量样的密度都基本都小于定量样的密度,并且密度呈显著差异(p<0.05)。从种类相似性看,秋季同一个样点中索伯网和D型网的种类相似性最高,平均为0.64,高于冬季同一个样点中索伯网和D型网的种类相似性0.63,以及春季、夏季同一个样点中索伯网和D型网的种类相似性分别为0.60和0.62。同一样点定量样和半定量样的生物指数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底栖动物在水质评价方面利用半定量采样方法是完全可行的。4.利用多种生物指数并结合对种群、物种生态学研究及环境因子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苕溪上游临安段河流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夏季水质最好,其次为秋季;再次为春季;冬季水质最差。各采样点水质状况综合为苕溪St1>St2>St3;锦溪St9>St5>St8>St7>St4>St6。里畈水库上水质最好;其次为徐坞;再次是里畈水库下、夏禹桥、太湖源桥下、玲珑工业区、三眼桥;兰锦桥和湖口水质最差;苕溪上游临安段河流的整体处于清洁到重污染。5.对苕溪上游临安段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有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其他因子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是间接的。寡毛类的密度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与化学需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双翅目的密度与氨氮同样呈显著正相关;米虾得密度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软体动物的密度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6.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得出霍甫水丝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中华河蚓Rhyacodrilus sinicus、双线环足摇蚊Cricotopsbicinctus和巴蛭Barbronia weberi等处第一象限。与TN、TP、COD和氨氮呈正相关,与PH值和温度呈负相关,属于耐污染种。在其他象限,椭圆萝卜螺Radixswinhoei、中华细蜉Caenis sinensis和黑头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nigrocephalicus与TN、TP、COD和氨氮呈负相关,与温度PH值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