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中MMP-9和MMP-2在正常大鼠脑实质触液核(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nucleus,CNS-CN)中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刺激条件下的表达变化,探索触液核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及其物质基础,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采用可靠的大鼠侧脑室注射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holera toxin subunit B labeled with horseradish peroxidase,CB-HRP)示踪技术标记触液核,制作经典的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injury,CCI模型)模拟神经病理性疼痛,用yon Frey纤维细丝和热辐射仪测定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分别以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对大鼠机械触诱发痛和热痛敏反应进行评分,应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CB-HRP和MMP-9及MMP-2进行双标,观察正常情况下触液核是否有MMP-9和MMP-2的表达,于术后1d、3d、7d、14d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触液核中MMP-9和MMP-2的表达变化。
结果:
1.在正常大鼠CB-HRP标记的触液核中观察到少量CB-HRP/MMP-9双重标记神经元,约占触液核神经元的9%;未观察到CB-HRP/MMP-2双标神经元;
2.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于术后1d至术后14d,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经元;2.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于术后1d至术后14d,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均明显降低(P<0.05,vs Sham),术后7d数值最低(P<0.05,vs Control);大鼠脑片CB-HRP/MMP-9双标神经元计数在术后3d、7d、14d明显增加(P<0.01,vs Sham),分别约占CB-HRP标记的触液核神经元的44%、62%、55%,与痛觉过敏行为学评分在时程上基本一致;免疫荧光脑片中于各时间点均未观察到CB-HRP/MMP-2双标神经元。
结论:正常大鼠触液核中存在少量MMP-9分布,未见MMP-2分布;神经病理性疼痛刺激大鼠触液核MMP-9表达增加,与痛觉强度表现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