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的外化历程——荀子理想人格的现世功用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1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阐释荀子"君子之道"的概念着手,解析"君子"一词内涵由内化至外化的发展历程,从而揭示出荀子于"君子之道"的个性理解与独特诠释,在点明"君子"古义的同时,也赋予这个理想人格概念以现代意义.荀子作为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其思维方式必然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孔子与孟子作为儒学大家,对荀子思想的影响自是不必多言的.因此,该文在开篇首先阐述孔孟思想的核心部分以及他们对于"君子之道"开创性的观点.可以说,孔孟的思想制约着荀子观念的成型,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论"更是极大冲击荀子的思维,荀学中的核心思想"性恶论"便是针对其而提出的.荀子的思想是该文的重点,尤其是对"性恶论"以及由此衍生的"化性起伪"的方法论,都作出详尽的叙述与分析,这是荀学所倡导的"君子之道"确立的前提.正是在理解荀子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归纳出荀子理想人格的独特养成方式,即强调对于外在道德规范的遵守,而弱化孔孟所倡导的内在修为方式.指出普通人只要在诸多方面进行实践,就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同时更强调"化性起伪"与"积习"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荀学的理论意义及思维模式对于后世学者及海外同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文选择两位思想家作为代表人物以说明这点:荀子弟子韩非和日本学者荻生徂徕.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人情论";荻生徂徕则提出"公论",强调"公"的领域在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要意义.他们的特色观点都与荀子思想的浸染有着极为深厚的联系.在文章的结尾处,提出荀子"君子之道"的现实意义,指出这一理想人格模式的养成对于当代社会的现世功用,为正确树立公德舆论导向,提高全民法制意识提供理论层面的奠基.
其他文献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长期过渡的初始阶段,人文主义者在这一时期对宗教既爱且恨,表现出理性与信仰相交织的矛盾思想,这集中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过渡性特征.面对
唐宣宗是唐朝后期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而大中朝也是唐朝政治较为清明的一个时代。宣宗为了挽救唐朝的衰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政治
中医学发展到宋朝更加成熟,太医署、翰林医官等职责分属及分科更加精细,这也促进了医学教育的成熟,妇产科更是单独成科,较之前有了极大地发展。  宋代妇产科的发展更是推动了女
对隶书演变过程的研究,过去有人仅以碑铭为依据。而因所据材料数量少,且多集中于隶书演变的后期,所以结论往往有出入。如碑刻之八分要到东汉中后期才形成,而简牍之八分则早在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