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OCS和OBS性能比较的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拓展深入,近年来网络中的业务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网络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被广泛采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更为通信网络提供了巨大的传输容量,逐步成为主流传输技术。但是当前WDM仅仅是工作于骨干网的实现点到点连接的技术,IP业务仍然是采用IP over ATM/SDH/WDM的多层网络结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层次功能重叠,带来的额外开销巨大,而且在网络中间节点的处理需要进行O/E/O的转换,由于电子瓶颈的存在,网络速度受限。因此有必要减少光电转换带来的开销,简化层次结构。目前有三种技术有望满足这一需求:光路交换OCS(Optical Circuit Switching),光分组交换OPS(Optical Packet Switching),光突发交换OBS(Optical Burst Switching)。其中光路交换也就是光的波长路由交换方案,本质上是一种光层的电路交换;光分组交换直接在光域进行层间适配,丢弃了电适配层,简化了网络的控制,提高了操作效率,真正实现了IP层与光层的紧密耦合,是理想的承载方案。但是由于缺乏高速光逻辑器件、光缓冲存储器件等,该方案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基于这种背景,作为一种折中方案的OBS技术脱颖而出,OBS技术可以很好的支持分组业务,而实现难度(尤其是对光器件技术的要求)低于OPS。作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交换模式,OBS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OCS技术和OBS技术的性能优劣,业界普遍认为OBS由于具有统计复用能力,因此更适用于突发性较强的业务模式,应该比OCS具有更高的吞吐率。然而关于二者性能的定量比较却较少有人关注。本文致力于在公平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性能评估体系,对比OCS与OBS在IP分组的丢弃率、端到端时延方面的性能表现。本文围绕如何从实际的网络模型中抽象出仿真模型,研究了如何建立业务源以使其可供OCS和OBS仿真模型进行公平的比较,研究了两种交换模式中的关键技术以合理的配置仿真模型中的各种参数等内容。通过仿真,作者认为两种交换技术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优劣。在大业务量的情况下,OCS网络的丢包率甚至比OBS网络的高一个数量级。然而在业务量较小时,OCS网络可以做到无丢包,在OBS网络中,由于冲突的不确定性导致有丢包发生。时延方面,仿真结果表明,业务量对OCS网络的端到端时延影响不大,OBS的这一指标是随着业务量的增大而增大的。总体来看,OBS网络的时延要低于OCS网络,但在使用FDL的情况下,OBS网络的端到端时延增大,甚至会高于OCS网络。
其他文献
在 WDM 系统广泛应用的今天,WDM 网络的带宽已经可以满足每个用户的需求,但是系统的波长数目仍然大大少于实际的节点数目和用户数目。这就使得当两个或多个波长信号向相同的路
无线定位技术在提高网络性能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无线定位业务被公认为未来最具吸引力的增值业务之一。WiMAX 由于支持移动性的无线宽带接入而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