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从中医临床角度将糖尿病肾病辨证分为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型和阴阳两虚、痰瘀内阻型两型,本文拟探讨糖尿病肾病上述两种中医证型与血清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血液流变学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及临床辨证寻找微观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在该领域的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方法: 随机选择糖尿病(DM)病人76人,其中DM无肾病病人(A组)26人、糖尿病肾病(DN)Ⅲ期病人(B组)26人、DNⅣ期病人(C组)24人。并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DN病人分为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型组(Ⅰ组)27人和阴阳两虚、痰瘀内阻型组(Ⅱ组)23人。选取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人20人作为对照组(D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7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单克隆法测定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同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 结果: (1)与D组相比,A组的EPCR、TM浓度升高无显著性差异,B组、C组浓度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C组EPCR浓度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EPCR、TM浓度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EPCR浓度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B组相比,C组的EPCR浓度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TM与Alb呈正相关(r=0.708),EPCR与Alb呈正相关(r=0.527)。 (2)与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型组比较,阴阳两虚、痰瘀内阻型组的EPCR和TM显著升高,P<0.01,P<0.05,且TM与EPCR存在正相关性(r=0.708),对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P<0.01。 (3)与D组比较,DM患者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高切全血粘度均有显著升高P<0.05;与A组比较,Ⅰ组的红细胞刚性指数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Ⅰ组比较,Ⅱ组的血浆粘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粘度其余各项指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而且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高切全血粘度均与EPCR、TM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1,0.808,0.745,对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P均<0.05)。 (4)从构成比上说,B组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型多于阴阳两虚、痰瘀内阻型;而C组阴阳两虚、痰瘀内阻型多于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型。 结论: (1)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EPCR、TM水平升高,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提示体内有广泛的血管内皮受损。 (2)中医瘀血、痰浊与TM、EPCR的浓度升高密切相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呈正相关,因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是中医血瘀、痰浊的病理基础之一。血清TM、EPCR的浓度随着病情进展、症候改变呈进行性增高,其血清浓度可为DN中医辨证分型提供量化的指标。 (3)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型与DN早期(即DNⅢ期病变)密切相关,阴阳两虚、痰瘀内阻型与DN(即DNⅣ期病变)临床期密切相关,说明DN中医分型与DN的西医分期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