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我国桂林市会仙岩溶湿地睦洞湖为研究区,采集华克拉莎(Cladium chinense)、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水龙(Jussiaea repens)三种典型湿地植物、其根系沉积物和上覆水体样品。应用七步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进行分级提取,研究湿地植物C、N、P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湿地沉积物磷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子,并研究它们与湿地沉积物磷的界面过程的关系,分析沉积物物理化学因子与磷形态分布及转化的关系,深入了解湿地磷素分布及沉积物对磷吸附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睦洞湖上覆水体pH呈现中性偏弱碱性,变化范围在7.307.60之间;TP含量在0.080.19 mg·L-1之间,夏季和冬季TP含量较高,秋季含量较低。三种优势植物华克拉莎、芦苇和水龙的TOC、TN和TP含量分别为28.78%53.00%,0.82%2.67%和0.08%0.39%,并表现为植物间TOC、TN和TP含量差异极显著,季节间TOC和TP含量差异显著;植物间C/N、C/P、N/P值差异极显著,季节间只有N/P差异显著。2、睦洞湖沉积物总磷含量范围为453.451256.87 mg·kg-1,在植物间和季节间无显著性差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表现为自生钙结合态磷(ACa-P)>有机磷(Or-P)>铁结合态磷(Fe-P)>碎屑态磷(De-P)>可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闭蓄态磷(Oc-P)。垂直方向上,TP、Ex-P、Fe-P和De-P含量表现为沉积物表层(05cm)高于底层(520 cm)。沉积物生物有效态磷含量为81.2295.0 mg·kg-1,约占沉积物TP含量的13.3%31.2%。相关分析显示,TP与有机质(OM)、Ex-P、Fe-P、De-P、Or-P极显著正相关,说明TP含量在一定程度反映沉积物中磷的潜在释放能力,对TP含量的有效控制可降低湿地沉积物磷释放风险。3、磷酸盐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沉积物-水界面磷的吸附释放过程包括快速吸附(01 h),缓慢吸附(124 h)和平衡(2472 h),植被类型的差异没有明显影响这一趋势。改进的Langmuir模型拟合等温吸附过程表明,睦洞湖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在381.9522.7 mg·kg-1之间,本底吸附态磷(NAP)在4.6767.1 mg·kg-1间,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范围为0.0090.107 mg·L-1。研究区沉积物的Qmax、NAP和EPC0受Eh、TIP、Or-P含量的影响,NAP、EPC0也受pH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