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努力追寻的价值终极目标,不同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生存状况,致使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存在选择性与差异性。古往今来,哲学家们纷纷对幸福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与看法,马克思也对此做出了自己独特的阐释。他的一生都在探究“何为幸福、谁之幸福、如何实现幸福”这一永恒课题,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孜孜不倦地进行理论创作,并与现实做斗争。 关注人是哲学的内在要求,关注“人民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哲学的终极关怀。马克思幸福观立足于唯物史观基础之上,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探究,强调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出发点,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客观环境,通过实践劳动改变人自身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使人摆脱异化,回归人本身,从而使人最终获得自由和解放。人是社会的主体,更是历史的创造者,把焦点从虚幻、抽象的天国拉到现实的、具体的人身上,不仅是马克思幸福观研究的价值主旨,而且顺应了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需要,更是与“中国梦”的内涵相契合,这对当代中国人建立科学幸福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较之传统的幸福观,马克思对幸福有着独特的阐述与理解,因而,本文将着重探讨马克思幸福观的独特之处。首先,尝试结合马克思的生平及他与友人的来往书信,以此揭示其独特的幸福观不是抽象的、片面的、虚幻的幸福观,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幸福观。在他的视域下,幸福就是斗争,是以“为全人类工作”为目标,追求的是“人民的现实幸福”。其次,从幸福主体、幸福的内在动力、幸福的现实基础与存在方式、幸福的本质内涵、实现幸福的现实途径及幸福的最终归宿等七个方面,对马克思幸福观进行探讨与解析,从而彰显马克思“何为幸福”、“谁之幸福”、“如何实现幸福”的理论价值。再次,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特质进行总结。剖析幸福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幸福观,不仅有利于克服当下人们对幸福理解的不足与缺陷,而且为帮助人们建构合理幸福观提供了理论指导。最后,指出“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现,从马克思幸福观的视角去审视与诠释“中国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