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始终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追求。以人为本思想科学回答了我们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从事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南。当前我国处于转型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错位和一定范围的制度变革,从而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现象频发。由于征地制度需要随着实践的推进不断完善,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政府在引导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政策制定上缺乏某些方面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工作中的预见性,在政策实施上缺乏实效性,在方式方法上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的贴近现实情况、贴近群众生活实际,导致失地农民面临再就业难、增收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不利局面,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满意度降低,干群关系呈现紧张状态,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也势必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迫切要求党和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逐渐形成更加注重民生、协商和服务的现代执政方式,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一心一意帮助人民谋发展。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千差万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和人文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征用情况和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也必将呈现出一定特殊性。如何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论文选取大理市西门村作为个案研究,采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的研究方法,在对该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问题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指导下,结合当地的实际,尝试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途径的研究,来推动失地农民就业工作。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的挖掘该地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拓宽该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通过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来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就业择业能力;通过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机制给失地农民再就业提供更多服务等措施建议,为促进大理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