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的原因,探讨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大样本回顾性分析的流行病学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救治的产后出血患者221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高危因素、出血量、出血时间及产后出血的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19%(221/5272),199例(90.05%)发生于胎儿娩出2h之内,22例(9.5%)发生于产后2~24h之内。2.产后出血的原因依次为:⑴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占71.04%,位居产后出血原因的首位;⑵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占19.46%,在产后出血原因中位居第二,胎盘因素主要有胎盘胎膜残留、胎盘粘连、前置胎盘、胎盘植入;⑶软产道裂伤所致产后出血占8.14%;⑷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产后出血占0.46%,本资料中为急性未分化性白血病;⑸本资料其他因素所致产后出血占0.90%。3.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⑴剖宫产:剖宫产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75%,自然分娩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高龄:高龄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6.17%,适龄分娩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羊水过多:羊水过多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5.70%,羊水正常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巨大儿:巨大儿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6.76%,正常体重儿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流产史:有流产史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5.42%,无流产史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⑹多胎:多胎妊娠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0.00%,单胎妊娠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⑺妊娠期血压疾病:妊娠期有血压疾病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6.90%,妊娠期无血压疾病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⑻瘢痕子宫:瘢痕子宫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7.66%,非瘢痕子宫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⑼妊娠期贫血:妊娠期贫血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5.81%,妊娠期非贫血组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⑽高危因素(单因素、多因素)对产后出血率的影响:有高危因素的产妇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98%,无高危因素的产妇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产后出血的治疗:221例产后出血的病例中,192例经过药物治疗达到止血目的,24例使用B-Lynch缝合术达到止血的目的,1例使用B-Lynch缝合术+介入达到止血的目的,3例介入治疗达到止血,1例切除子宫,221例病例均愈后良好。结论1.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19%,需引起高度重视;2.产后出血的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3.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有:剖宫产、高龄、流产史、巨大儿、多胎、瘢痕子宫、羊水过多、妊娠期贫血及妊娠期血压疾病等。4.在产后出血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治疗大部分产后出血,对于止血效果不良者应用B-Lynch缝合和(或)介入能够有效止血,必要时直接切除子宫以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