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根廷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羡慕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实施新自由主义改革取得成功的“榜样”。但从2001年年末一直蔓延到2002年,阿根廷国内陷入了一场全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目前大多数对这次危机进行分析的已有成果基本上都是从经济的角度或是强调阿根廷国内政策失误,即使谈到外部因素,大多也是指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指导和援助方面犯了错误。本文认为:阿根廷危机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阿根廷十年来所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而言,国际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第一章是说明本文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介绍近半个世纪关于国际体系结构与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发展,说明阿根廷这些年来在国家发展模式上的变化。二是通过介绍古勒维奇关于国际关系中“颠倒的第二种意象”的理论及其发展,说明阿根廷危机正是这种国际因素构成国内危机原因的例证。第二章是对阿根廷危机的回顾。在这一章中,首先对被很多人认为是这次危机“罪魁祸首”的货币局体制进行全面评价。本文认为,相比于其国内的其他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将危机归咎于货币局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导致阿根廷危机的国内因素包括:与货币局体制不相适应的大规模举债发展战略、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以及全盘接受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而没有注意这种模式与阿根廷国内社会状况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等方面, 结果,阿根廷虽然在90年代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第三章是从国际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国际金融体系与金融全球化的影响,阿根廷的全面金融自由化使国家完全丧失了对其国内金融体系的控制。其次,阿根廷在利用外资的政策上也有失误,一方面,其外资的构成中直接投资比例过小,另一方面,在使用外债问题上犯了不少错误。再次,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未能相应地解决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而是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走上了非工业化道路,加深了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最后一点是分析新自由主义在这次危机中扮演的角色。第四章是阐述国际政治的变化对阿根廷危机的作用。一方面强调了近20年来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对传统国家主权职能的侵蚀作用,如IMF以及跨国公司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非同寻常的作用。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分析这十年中美国政策的变化对阿根廷危机的影响。最后一章是总结这次危机的经验教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WP=5>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力输出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是从其自身利益出发的。在各国相互依赖不断增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这种相互依赖是不对称的,强大的国际性因素可能会对本国国内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在面临国际性因素对国内发展的影响时,必须处理好国家(政府)与市场以及国际与国内两方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