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生成中的主体性向度——基于唯物史观的研究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hw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不只是简单的对象反映和某些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意识,意识的本质是被社会生活所决定的,意识是对具有社会规定性的主客关系的反映。坚持世界本质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从根本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意识主体能动性的统一,批判不可知论和怀疑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意识生成中的主体性首先是建立在社会生产的基础上,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确立起自身的对象物,形成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而且对象意识是以自我意识为中介的,同时也是事实认识和价值意识的统一。不仅人们的意识内容受到社会历史的限制,而且人们的意识产生和意识主体性的发挥依靠社会提供条件。强调物质条件客观性和物质生产基础性,同时不能忽略意识主体性的能动方面,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主体是具有的价值追求和目的的主体。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中的主体性问题。  面对各种唯心主义思潮的挑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意识生成中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有利于完整和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推进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高校德育为切入点,以提高信息化时代国民素质为目的,对“社会信息化和高校德育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教育伦理体系简言之,是指以一定的教育伦理价值为导向,形成相应的教育伦理规范,并诉诸于一定的教育伦理规范,作为社会对教育劳动者的教育行为的“应有”的期待模式,是教育者教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