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患病率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增加,已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常见的肥胖并发症,NAFLD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占慢性肝病的比例已大于30%m,并且其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和全身能量代谢的失衡是NAFLD的发病机制之一,而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衰竭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一、儿童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β细胞功能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儿童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6月—2011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就诊的362例肥胖儿童,经腹部B超检查分为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组170例及不伴非酒精性脂肪肝且肝功能正常的单纯肥胖不伴NAFLD组192例,164例正常查体体重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儿童进行血甘油三酯、胆固醇、空腹血糖(FPG)及空腹胰岛素(FINS)、bAlc的检测;肥胖儿童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I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1. NAFLD组FP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及HbA1c明显高于肥胖不伴NAFLD组及对照组(P<0.05);2.NAFDL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肥胖不伴NAFLD组及对照组(p<0.05);NAFLD组糖代谢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无NAFLD组(p<0.05)。结论:儿童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儿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和糖脂代谢异常,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可能是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之一。二、量化评估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内脂肪的临床意义目的:量化评估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内脂肪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肥胖儿童进行形体学参数、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和肝脏B超等检查,采用同、反相位(IP/OP)序列定量测定肝内脂肪(IHF)含量,并按传统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肥胖不伴NAFLD组(24例)、肥胖伴NAFLD病组(32例)。观察IHF含量在组间的变化情况,分析IHF含量与各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肥胖伴NAFLD组IHF含量比不伴NAF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IHF含量与腰围、臀围、腰臀比、体重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空腹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空腹胰岛素、2h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量化的IHF可成为儿科NAFLD病情评估中敏感而又可靠的方法之一。定量检测并评价肝细胞内脂肪含量对儿童NAFLD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