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非营利组织与营利机构、政府构成“三足鼎立”之势。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缺乏明确的利润底线、对利益的剩余索取权,服务对象对产品或服务的知情权也颇为欠缺;非营利组织自身自律、互律机制的缺乏,使得“志愿精神”不时被“志愿不足”所掩盖。因此,非营利组织缺乏企业那种科学、明确的绩效评价指标。尤其在我国,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非营利组织尽管发展势头相当迅猛,但其合法性和法律地位的取得,历史还极为短暂,有关非营利组织的诸多法律法规仍在制订或修订之中。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既红红火火又“弱不禁风”,无论在研究广度还是在研究深度上,都与企业管理、公共管理不在同一“起跑线”上。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同样如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选择“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题目,试图能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进行一次深度探索。本文第一章首先厘清了有关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相关、相似概念,如绩效、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等的一般含义,以及非营利组织绩效、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等的特定内涵。第二章在分析国内外关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大量文献资料和我国非营利组织实际情形的基础上,指出中外非营利组织的区别、外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内容与方法的不足及其在中国运用的局限性,指出了国内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提出了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要进行创新性设计的观点。第三章阐明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中涉及到的超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容忍区理论迁移到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领域,论证了非营利组织之所以进行绩效评价的理论意义和理论动因。第四章分析了非营利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具有共性性质的内容选择,从评价主体角度提出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并把利益相关者概念贯穿到绩效评价始终。文章主要概括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绩效、过程绩效、政治绩效、服务绩效和其他绩效等五大方面。财务绩效方面利用“财务脆弱性”指数对中国青基会作了实证分析予以验证;政治绩效方面尝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