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我国以税收优惠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措施,自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减免的税额已从2010年的178.19亿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379.76亿元,其加计扣除50%的优惠力度非常强大。虽然政策已推行多年,但在定位、设计与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和障碍,从而可能使企业陷入“政策执行悖论”之中。因此,这项政策执行多年的实际效率和效果如何,是否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和进步,一直以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忽略对其执行效果的检测与反馈,导致存在的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分析现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全国以及不同地区的实施现状的基础上,以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考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对进一步加强政策执行提供实证支持。最后,结合实践经验和分析结果,对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设计和执行提出对策建议。论文首先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现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描述统计分析,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的政策实施效率和效果,结果表明政策在全国及各地区的实施均呈现了一定的效率和效果,但存在行业不均、地区不均、投资额与扣除额不匹配等失衡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近3年的政策执行进行实证分析,纵向比较近3年来政策对这些企业研发投入、创新水平和盈利能力方面的作用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4年之前,政策无论是在激励企业研发投入方面,还是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方面均没有显著作用,2014年之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效应开始显著并逐渐增强,因此,企业政策执行存在滞后性和不稳定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政府部门改变工作机制和企业规范财务核算等的政策建议,特别是一些省市或地区的政策实施效率,以及提高政策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盈利能力方面的效果。本文单独研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一非常重要的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克服了以往以税负水平简单衡量税收优惠程度的局限,既利用宏观数据观察整体效应,又利用微观数据衡量微观效应,全面评估了政策的实施效率和实施效果,这为今后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更有效的政策执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