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指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逐步上升,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化,虽然产业竞争力水平总体有所提高,但我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面临着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目前,我国产业整体上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可以对传统产业产生辐射效应,改善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当今世界,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和技术革命将全球的经济运行联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推动作用,创新及其扩散通过影响技术实现方式,从而决定产业结构变迁方向,实现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升级。截至2011年4月,国务院已批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作为我国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中国光谷”作为一个以光电子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其创新与发展对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与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然而,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武汉·中国光谷”的产业竞争力水平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与中关村相比,两者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研究“武汉·中国光谷”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具有较为现实的应用意义,不仅能为其竞争优势的提升提出可行参考建议,还能为武汉乃至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发展提供借鉴。针对目前高技术产业缺乏完善、权威的评价体系,本文认为需要在深入研究高技术产业特征与内涵的基础上,借鉴有关比较优势、竞争力优势等传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成果,结合产业创新和创新系统理论的分析评价方法,找到一个体现产业创新重要性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鉴于此,本文进行了初步尝试。文章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技术产业的内在要素、生产投入要素和市场要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产业创新系统框架,从市场表现、资源转化、基础支撑三方面建立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据此,文章构建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基础支撑力包括人才环境、资金环境、科技环境和政策环境;资源转化力包括研发投入能力、技术扩散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济表现力以产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产业增加值、资产利润率和产品出口创汇额来表示。随后文章将“武汉·中国光谷”和北京中关村的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运用熵值法计算各自的竞争力得分来比较竞争力发展水平:时间序列的纵向比较发现,2006—2009年统计期内,“武汉·中国光谷”竞争力的提升速度高于中关村,表明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从影响因子米看,按对竞争力得分贡献大小排序依次为资源转化力,基础支撑力和经济表现力,但影响因子在两地比重不同,其中,中关村的资源转化力贡献大于“武汉·中国光谷”;横向比较结果显示,目前“光谷”的综合竞争力水平低于中关村,今后,“光谷”应该借鉴中关村的发展经验,提高R&D和创新能力,提高资源转化力和基础支撑力以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水平。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提升“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明确政府角色,优化高技术产业发展机制;建设并完善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体系,优化创新网络;加大投资力度,构建支持“光谷”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建立开放、公平的现代化市场,提高经济表现力。总之,本论文在已有传统的竞争力评价研究基础上,结合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构建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发展“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