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时代的背景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吉林省结合自身农村人口占比高的实际情况,主动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制订了《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是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基础。推动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离不开农村居民的参与和支持,更需要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影响因素研究,为吉林省各级政府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数据支持,对减少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污染,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态度-情景-行为理论为基础,对吉林省不同市(州)的5个具有代表性的美丽乡村的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发调查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84份,有效回收率98.46%。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参与调查的农村居民中,有34.38%的农村居民具有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但却没有出现分类行为,存在着分类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针对该情况,本文将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作为研究的因变量,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个体特征因素四个维度,选取了17个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判别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包括:农村居民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是否构成负担对分类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亲朋邻里的生活垃圾分类情况、是否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与要求、生活垃圾回收设施的种类数量、是否配有保洁员、身份为党员或村干部、家庭年均收入水平等,对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一致性显著影响因素中,是否为党员或村干部这一变量因素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不具有判别功能,其余显著影响因素均能够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情况进行判别。在具有判别功能的变量因素中,是否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与要求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判别程度最大;是否安排保洁员、家庭年均收入水平、生活垃圾分类是否会构成负担、垃圾回收设施种类数量等因素的判别程度居中;亲朋邻里分类情况判别程度相对较低。
其他文献
【正】 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随着“让利放权”为基本思路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而逐步进行的。在放权上,主要表现为国家逐步缩小对粮食商品的收购、销售和定价的控制范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联邦政府加大了经济干预力度,使社会彻底摆脱掉了大萧条时期的低迷,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MOOCs(慕课)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了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具有学生规模大、在线开放等特点。MOOCs对药学实体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机遇。在MOOCs背景下,学
《少先队改革方案》指出:少先队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少先队员更加喜爱少先队组织,光荣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少先队的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对少先队工作认识的不足从而导致少先队教育与学校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等相混淆,造成了少先队员对少先队标志和礼仪隐含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组织的情感认同较低、队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足等问题突出,不容乐观。因此,本研究以探寻少先队员光荣
1995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李鹏总理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重要批示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管理,搞好发展,强化服务,不断树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权威,实现新
随着我国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许多建设企业也日益意识到工程管理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尤其在综合程度以及复杂程度较高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更需要对其
目的探讨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老年急腹症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
为推进交通工程专业教育国际化,将《交通规划》、《客运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等三门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建设全英文课程包。针对全英文授课特点,对三门
孙振笃教授孙振笃(笔名苏鲁),男,汉族,1936年10月生于江苏省邳睢县(现为徐州市睢宁县),1947年在解放战争期间于华中干校参加革命工作。济南解放后以供给制干部待遇,先后在济南和青岛学习。1955至1959年在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定情景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它一改原来课程教学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与社会实际结合的弊端,借助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以学习对象为中心,让学生在案例的引导下进行探索,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为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有益于学生接受知识。强烈的时效性特点和实验性特征,是《社会科学基础》最大的特色。案例教学法的恰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