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龙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我国对蚯蚓的药用历史悠久,蚯蚓的药用记载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根据现代动物分类学中国传统药物地龙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中的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E.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Michaelsen).前一种习称为"广地龙",后三种习称为"沪地龙",现代研究表明地龙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本论文采用广地龙作为研究对象.本论文建立了非特异性急性炎症模型和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模型的体内实验来验证地龙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地龙醇提液显著抑制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和大鼠足跖肿胀两种急性炎症模型,并且对慢性炎症大鼠肉芽肿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抗炎效果.通过纸片法和打孔法对地龙的体外抑菌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地龙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没有生长抑制作用,地龙对革兰氏阳性菌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具有生长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62.5 mg.mL<-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31.25 mg.mL<-1>(无乳链球菌).分离筛选地龙的抗炎有效成分建立了生物活性追踪条件,活性追踪方法采用非特异性急性炎症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对地龙抗炎物质进行了理化性质研究,显微镜下观察为无色晶体状物质,水中的溶解度为20μg.m<-1>,此浓度时pH值为7.2.其熔点为103℃~104℃.化学性质检测有可能为嘌呤类的衍生物.根据红外光谱测定的结果,发现3200-3300 cm-1附近有较强的吸收、应该含有-OH基团.1660-1610 cm<-1>附近有较强的吸收,为具有苯环状结构的物质,结果表明地龙抗炎的有效部位是具有若干-OH基团和苯环的嘌呤类衍生物.具体结构还有待于下一步的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