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逐渐蔓延到了近代世界各地,它包括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随后,从西方或日本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们也开始了其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他们将现代主义的思想文化通过建筑师的交流、创办建筑学科、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进行积极的倡导和传播。把目光聚焦于中国自身的建筑发展,可以发现,在近代中国也有一条清晰且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路径。本文以近代中国四位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吕彦直、杨廷宝、童寯和柳士英的师承关系为切入点,通过与其相关历史人物的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对比和类比,分析其不同时期的建筑思想及实践,可以发现,这四位建筑师都经历了一条从强调形式比例的学院派思想的承袭,到注重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复兴,再到拒绝传统建筑形式,倡导现代主义建筑的理性与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建筑观念和实践活动的演变,直接引领了中国近代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但是,在面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浪潮冲击时,这四位建筑师追求现代主义建筑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他们不断尝试探索将这一新的建筑思潮付诸适合中国的风格。受墨菲的启发,吕彦直开创了现代主义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式样相结合的先河;在保尔·克瑞的建筑思想影响下,杨廷宝的设计风格始终随着时代的脉搏变化而调整,致力于推动民族建筑形式的发展;在美国的实习经历让童寯体会到了工业化社会的需求,他率先摒弃中式大屋顶并坚持发展新的建筑美学;日本分离派的推动让柳士英很早就开始拒绝繁杂的装饰,追求简练的建筑形式。整篇论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以上四位建筑师的师承关系的追踪,去尝试解读出近代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通过对他们各个阶段设计思想和实践作品的分析,归纳他们在设计思路及处理技巧上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最终希望透过对这四位建筑师的传承性研究,为中国的当代建筑师做出原创性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