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景观水体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其富营养的现象日益突出,而磷在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因素,为此控制城市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采用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底泥吸附等温线及吸附等温实验数据的拟合、悬浮频率对颗粒态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底泥改性前后对磷的吸附量变化、以及底泥中磷赋存形态的数量分布变化来探讨底泥在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河流均存在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其水体中总磷量为0.52 mg/L—0.96mg/L;底泥中的含水率为66.90%—81.60%;烧失率最高为5.51%,最低为3.33%;在底泥对上覆水中磷的吸附等温线研究中表明,吸附参数与linear型和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式均得到很好的拟合。相关系数在92.54%—99.55%;沉积物悬浮导致颗粒态磷的生物有效性显著降低,内源磷形态分析表明,尽管悬浮物中铁铝结合态磷(Fe/Al-P)含量呈增加的趋势,但非闭蓄态Fe/Al-P (AAP)占Fe/Al-P的比重却明显降低;而通过底泥改性实验得出,加入三氯化铁改性后的底泥对磷的吸附量得到有效增加,对扰动后改性底泥不同形态磷的分析得出:不同形态磷的含量顺序是:Fe/Al-P > Ca-P >NH4Cl-P > Res-P,其中Fe/Al-P在底泥中占主要的比重,分别高达63.35%、63.07%、57.11%。而Res-P占的比重最低,为1.40%—1.71%。而Ca-P在各个底泥中的含量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