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童话之一,《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不但深受儿童喜爱,也为成人世界带来新奇视角。基于成人与儿童语言接受的差异,不同风格的译作吸引的是不同的目标读者。该论文主要对两个中译文:赵元任版(1998)和王永年版(200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的独白和对白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作者摘出了所有爱丽丝独白和对白的233处场景作为研究对象。先分析判断出其主要的不同,包括词汇和结构选择的不同。本文主要通过三个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分析:(1)赵元任版和王永年版有何差异?(2)两位译者的翻译特色有哪些?(3)两译本有哪些差异造成了其目标读者的不同?作为接受理论中的主要概念,姚斯的期待视野和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用来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两个中译本中词汇和结构的差异被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从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的差异:(1)译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而引起译文的差异,(2)从目标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分析其译文的差异。第二类是从微观角度下分析的差异:分析两译本对话中召唤结构翻译的差异。召唤结构为原作者为让文本同读者对话而给留下的一些“空白”。对于召唤结构的翻译,主要差异来自于译者填补“空白”的多少。译者填补这些“空白”越多,对读者的理解能力需求则少,反之则多。赵元任的目标读者大多是儿童,而王永年的目标读者儿童相对较少。译者在词汇和结构选择上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儿童和成人的读本选择。不过两版本的译文对其所处的年代,及其目标读者而言,都具有合理性和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