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禅宗机缘性会话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研究。机缘性会话是禅宗师徒之间发生的以问答为形式的对话,旨在引导徒弟开悟。首先,传统的隐喻研究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现代的隐喻研究主要以认知领域的研究为代表;虽然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定义或解释了隐喻,但关于隐喻的运作机制仍然没有定论。值得注意的是,现代隐喻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隐喻意义因为受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而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故而,我们可以从受喻者,也就是听话者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运作机制。另外,禅宗“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的语言观的争论导致禅师不得不选择“绕路说禅”。“绕路说禅”,顾名思义,是不直接说禅,也就是不说破,以一种间接言谈的方式来引导弟子开悟,隐喻便是其中一种。故而,隐喻可被看作是禅师在交际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间接的语用策略。本文是以改良的格莱斯会话含意理论为理论基础。之所以称之为“改良的”会话含意理论,是因为格莱斯的观点——会话含意,是说话者说出的话语意指的东西,削弱了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的参与性。故而我们认为,会话含意不是简单的意图识别,而是听话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理解说话者的话语。在此改良的会话含意理论的理论框架下,隐喻被看作是产生和传递会话含意的语用策略。基于此,本文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在机缘性会话中,禅师使用了哪些隐喻的语言手段来引导徒弟开悟?(2)这些语言手段是如何发挥作用并产生意义的?(3)禅师在引导徒弟开悟的过程中为什么使用这些隐喻的语言手段?为了回答上述三个研究问题,本文从《景德传灯录》收集100例采用了隐喻的禅宗机缘性会话进行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发现如下:首先,本文发现了五种主要的隐喻语言手段,分别是,1)以答引问,即禅师对徒弟的问题故意回答得不明不白,以激起徒弟继续探问;2)以问答问,即禅师用问题回答徒弟的发问;3)反话对答,禅师用所问对象的对立面来作答;4)问答相同,禅师重复徒弟问话的话语、措辞等;5)答非所问,禅师用毫不相关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来回答徒弟的问题。其次,禅师使用五种隐喻的语言手段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准则,徒弟则通过创造性地理解禅师看似不合作的话语来获得会话含意,继而开悟。以答引问主要违反了方式准则;以问答问主要违反了量准则;反话对答主要违反了质准则;问答相同主要违反了量准则;答非所问主要违反了关系准则和质准则。当然,有时这些语言手段不只违反一条准则,有些语言手段甚至结合起来使用,但在该研究中我们主要分析被违背最突出的原则。最后,研究发现,在禅宗机缘性会话中,徒弟的开悟是禅师与徒弟的合作过程,需要双方共同的贡献。因为会话含意不拘泥于徒弟对禅师意图的正确识别,徒弟才能获得自己独立的理解,进而获得独属于自己的开悟体验。隐喻策略的使用不仅缩短了禅师与徒弟情感上的距离,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性,而且解除了解除了禅宗开悟体验及禅宗语言的神秘性,有利于禅宗为更多人了解并向往。这些发现与禅宗“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语言观的争论有关。这些发现揭示了禅师为什么采用隐喻这一语用策略来引导徒弟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