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艺术赞助”为切入口,以“艺术赞助”与“扬州画派”的互动关系为主线,以扬州艺术市场形成的独特条件,赞助人的趣味与风尚以及赞助人的保护者身份为着眼点,阐释18世纪扬州繁荣的书画市场对扬州画派与正统疏离,以朴拙、谐俗、绮丽风格崛起于东南的推动作用。18世纪的清代画坛,正如方熏在其《山静居画论》中指出:“海内绘事家,不为石谷牢笼,即为麓台械扭”,代表正统的王原祁的“娄东派”与王晕的“虞山派”及恽寿平的“常州派”三派由于受到上层统治者特别是王室的提倡,不少画家或居于廊庙或供奉内廷,声闻遐迩,而扬州画派得以与正统画派成鼎立之势,活跃在画家周围并为其所依托的“赞助人”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剖析被赞助人以等级划分的扬州画派,以文人职业画家的边缘知识分子身份,受本身固有的精英文化心理与赞助世俗趣味地双重夹击,在创作中作出的对艺术本体追求的微妙嬗变,进而挖掘隐藏在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关系对画派风格形成的支配作用和影响力。最后从艺术赞助对扬州画派作品的普及作用,因赞助频繁而衍生的弊端及赞助失却对扬州画派的消极影响等方面,力图以艺术赞助与扬州画派兴衰的“共生与互动”为主题,还原当时真实的社会情境:随着艺术的主要赞助人,市民阶层的核心集团——扬州盐商渐渐走向衰败,盛极一时的扬州画派也呈式微之势,繁荣一时的扬州经济与文化昙花一现,而那些活跃在扬州的来自全国的画家们,除却以“尽洗格守古法陋习,重视师造化和个人独特感受”闻名于世的“八怪”诸人外,其他鲜有在画坛上影响深远的人物。扬州繁荣而成熟的艺术赞助市场,艺术家和赞助者过于频繁的互动,赞助者一致所推崇的审美趣味,都牵制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精神,使他们成为了风格相近,趣味相似的画派。而受赞助人对交易作品时间上的限制,画家为迎合市场过度狂野恣纵的笔墨、艺术市场催生的代笔、作伪等因素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艺术上的粗糙和格调平庸。随着扬州艺术赞助市场的萎缩,繁嚣过后的扬州,失去了它作为文艺中心的地位,而扬州画派难逃“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乎百里”的命运,现实世间生活就这样以自己多样化的真实,展现和反映在文艺兴衰的面貌中,构成了这个时代的艺术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