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性住房的大力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居民的物质居住条件,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保障房社区贫困空间重构、低收入家庭聚居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从居民的居住条件单方面去解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效果。政府应该更多地去重视保障房社区中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保障房社区中居民的生活质量关乎着民生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是人们生活行为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居民生活的质量水平与空间资源获取的程度有关,改善保障房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就要从提高社区的资源可接近性着手。因此,本文作了如下的研究工作:首先,深入分析了微观主体空间行为需求、生活空间及社区资源的关系模式,通过解析生活空间、社区资源及居民行为需求的构成要素,理清了三者之间存在的对偶互动关系及循环模式,为核心研究作了逻辑性理论铺垫。其次,对保障房社区资源可接近性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包括明确评价原则、确定评价要素、选取并建立评价指标层、确定可接近性感知距离和指标权重、介绍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与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聚类分析的技术评价方法以及建立评价框架与评价模型。再者,应用评价模型对南京市保障房社区进行实例评价,运用GIS数据采集与处理工具对保障房社区的资源要素进行了资源可接近性优劣等级划分,并且运用SPSS聚类工具从性质上对保障房社区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选取的保障房社区进行了资源可接近性总体评价,并发现其中存在着整体水平较低、体系结构不完善、空间匹配错位及差异性明显等问题。最后,针对保障房社区资源可接近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本主义、公平公正及社区和谐的优化理念,指明了统筹优化、对偶优化及动态优化的优化原则,明确了从权重较高、等级较差及缺项的方向进行优化的思想,制定了从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结合区域产业规划、加大政策激励力度、调整前期布局思路及建立动态监测平台与预警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优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