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哲学诠释学考察及其结论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red0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为视角,运用他理论中的视野融合和效果历史等基本概念来对翻译研究中的原作和译者的关系﹑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的定位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的结果,即在文学翻译中,作为文学翻译的产物而出现译作,并不是仅仅是简单的对原作的复制或再现,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的角度上来看,它更多的是译者和原作共同创作的产物,一种有别于原作的的新的产物;而由于翻译中译者与译作的指向性,这种新产生的文本对于译入语的文化环境更具意义。由此,本文的一个重要结论也就凸现出来:作为文学翻译的产物——各种译作,或者统称为翻译文学,不再是我们传统观点下无所归属,或者仅仅是原作的附属,而是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现象归入到译入语的文学传统中。而这样一种对于传统的关于翻译文学的观念的突破,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的文学传统的研究也具有了更深的意义。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简单介绍了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文章脉络等。第二章是对诠释学历史的回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传统诠释学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阐述了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和本文密切相关的视野融合,效果历史等概念。第三章通过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的重要观点出发对翻译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研究中的关于这几个问题的观点。这一章也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诠释学中理解和解释基本含义出发,论述了一种认识文学翻译的新的角度;第二部分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视野融合的角度考察了译者和原作的关系;第三部分从效果历史的角度提出对待文学翻译,应当把它作为一种译者和原作共同合作的过程;文章的第四章是对第三章得出的诸个结论的进一步深入:在明确了翻译作为一种译者和原作共同参与的创作之后,文学翻译的产物,也就是统称为翻译文学的译作,应当根据其形成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现象来考察;而由于译作的归宿与指向性,又决定了它应当归入译入语的<WP=4>文学传统的研究中。最后一章是整篇文章的结论,总结了本文论述中所提出的重要观点:译者和原作的关系,翻译文学的地位的确立等。在回顾了这些重要观点之后,进而提出这种得出了有别于传统翻译研究观点的方法是一种对翻译研究的发展的推动所作的新的尝试。
其他文献
GIS已经成为人们研究和管理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 ,专题数据是地理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描述某一专业领域或某一特定应用专题涉及的地理现象的特征。专题数据综合作为GIS数
词汇能力的定义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尚有争论。本文探究二语词汇能力发展的心理路线。以“词项”这一构念,即单一词形与单一词意结合体为前提,考虑到二语习得环境下词汇学习的
哲学上的人本主义,指的是“以人为尺度衡量万物”的哲学观念。它有着深厚的中西方哲学渊源。语言学的人本原则(或人文中心论原则)(принцип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
祁门方言属于徽语。徽语与在地域上相邻的赣方言和江淮方言等差别极大,与吴方言也有区别,其系属在语言学界尚存争议。祁门县境内方言差异亦较明显,通话程度很低,没有通行的强势土
郭在貽先生在訓詁学領域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其文集《郭在貽文集》蕴含了豐富的内容。從研究範圍來看:上至先秦、下及明清,時間跨度非常大。從研究物件看:涉及上古漢語、中古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繁荣,同时为适应工业生产的不断变化,也对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满足当前企业生产需求,而且还要考虑企业长远发展以及节能环保等因素的
话语就是权力,文化话语权直接承载着话语主体政治身份、价值立场的深层表达。从文化话语权视域考察,当前主流文化话语权面临主流话语影响消解、多元话语渗透冲击、娱乐话语强
排洪工程作为城市防洪除涝的水利工程措施之一,可将洪水绕过城区直接引入下游河道,以解决或削减城市的洪涝灾害,从而减少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排洪出
达斡尔族作为我国北方人口较少且居住分散的民族,长期以来,虽然历尽多种不同语言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至今仍很大程度地保存着母语文化传统。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达斡尔族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