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及周围组织中免疫细胞(树突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表达情况分析,探讨它们在乳腺癌癌周浸润转移过程中的分布特点和量变规律,及其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阐明免疫细胞的表达与乳腺癌癌周浸润深度的关系,了解乳腺癌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预测及评估乳腺癌预后。方法:1.病例取材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在手术标本离体30分钟内进行,每例患者均取肿瘤及癌旁腺体组织,标本迅速置于-80℃冰箱中冻存,后经石蜡包埋,切片厚度3微米。免疫组化染色前每个标本均经HE染色复查病理类型,显微镜下测量肿瘤浸润深度。2.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周围组织中免疫细胞(树突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表达,分析免疫细胞在乳腺癌及周围组织中表达情况,探讨免疫细胞的表达与乳腺癌癌周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结果:1.肿瘤大小与肿瘤浸润距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肿瘤浸润的深度在组织学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树突细胞浸润数量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乳腺癌组织中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树突细胞主要分布于癌灶周围,少量分布在癌灶中,散布于肿瘤细胞间,其突起与肿瘤细胞接触,并与淋巴细胞相伴浸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树突细胞浸润数量较少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数增多,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加深(P<0.05)。而树突细胞浸润数量与ER、PR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erbB-2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形态学观察可见乳腺癌组织中散在的CD45+T淋巴细胞浸润。定量观察表明,乳腺癌组织中CD45+T淋巴细胞浸润数量较少组的淋巴结转移数增多(P<0.05)。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大小与CD45+T淋巴细胞浸润数量相关(P<0.05)。4.巨噬细胞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计数与乳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巨噬细胞计数在低分化组低于高、中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5. B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CD20+B淋巴细胞散在分布于肿瘤细胞间中,无特征性分布。定量观察表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与B淋巴细胞数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近乳头方向肿瘤浸润距离明显高于其余方向,乳腺癌癌周浸润距离与淋巴结转移、C-erbB-2表达、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因此在保乳手术前,可以参考上述各项指标,决定术中切除合适的范围。2.临床分期越高,树突细胞的浸润数量越低,说明树突状细胞浸润数量在恶性肿瘤发展中有减少趋势。树突细胞可作为判断乳腺癌临床特性和肿瘤转移的参考标志,有助于从乳腺癌中筛选出高危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3. T淋巴细胞浸润数量与乳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作为树突细胞最主要的效应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密度与树突细胞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局部树突细胞数量及其功能状态的变化。4.巨噬细胞浸润越多,肿瘤越易发生转移,侵袭力越强,临床结果越不理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非但不杀伤肿瘤细胞,反而能够促进肿瘤发生、浸润和转移。5. B淋巴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