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我国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将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纲要》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三个领域之一,并主张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然而,长期以来,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评价都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小学生科学学习态度的评价已经成为教师和研究人员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在界定了态度、学习态度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小学生科学学习态度的理论结构,初步建立了小学生科学学习态度的评价指标,以期为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态度提供量化工具。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选题缘由,界定了态度、学习态度、小学生科学学习态度的概念,综述了学习态度方面的研究,叙述了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问卷编制与测试,根据学习态度的理论结构及对科学教师与小学生的访谈,编制问卷初稿。经专家审查、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分析,形成正式问卷。第三部分是调查结果,研究发现小学生科学学习态度整体水平较高,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并且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年级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不同学校之间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科学等级成绩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并且二者之间呈现弱性负相关。第四部分是分析与讨论,通过数据分析及对一线教师的访谈与实地考察,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小学生科学学习态度各因素之间的原因。第五部分是建议与反思,提出了六点教学建议,并对研究进行反思,提出了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