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平洲组综合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j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香港东平洲地域的局限性,前人在该地区的研究程度相对较弱,对平洲组地层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详细开展东平洲平洲组沉积特征及沉积背景等综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为此,本文以香港东平洲平洲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在开展野外工作和区域地质背景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等学科和方法,系统地对平洲组的岩石组合、沉积特征、沉积背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东平洲西南部代表性剖面进行实测并进行了系统取样。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了岩石薄片鉴定、常量、微量元素测试、孢粉分析以及相关的数理统计。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平洲组岩性组合特征具有明显的韵律层,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互层,夹流纹质凝灰岩;且具有典型的沉积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韵律层理、波痕、泥裂、雨痕以及包卷层理等;沉积相类型为湖泊沉积相滨浅湖亚相。(2)平洲组沉积岩样品的常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上与上地壳和北美页岩组合较为接近。其物质来源以陆源为主,没有生物和热液的影响。(3)平洲组的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植被类型是以针叶林为主,夹少量常绿阔叶林,林下生长茂盛的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花粉含量极少。气温带类型为热带—温带类型,相对于东、平洲现今气温较为寒冷;干湿度比较接近干旱—半干旱的环境。(4)、平洲组特殊岩性层“龙落水”的岩性为流纹质凝灰岩,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表现为具有较明显负铕异常的v字形右倾斜曲线,总体上显示硅过饱和特征。初步认为龙落水的成因机制是由于射气岩浆喷发而形成的一套火山碎屑基浪堆积。(5)综合分析认为平洲组形成于半咸水或淡水的滨浅湖还原环境,个别地区发育火山碎屑岩,说明当时大范围滨浅湖相沉积的同时伴随有局部的火山喷发。基于本区孢粉组合和特殊岩性层“龙落水”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认为平洲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
其他文献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地震仪是地震勘溅中最关键的仪器,实现对地震信息进行接收和记录,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工程地震勘探任务往往要求勘察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轻便等优势;而从工程地质勘查技术应用面的拓展趋势考虑,地震仪器还应具有尽可能多的功能,既能适应反射地震和折射地震技术的要求,又能接收地震面波和体波的信号,还能进行微地震观测。为了满足工程勘察要求,也为了适应
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广泛分布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陆缘弧和与俯冲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性质和来源密切相关,但斑岩-岩浆-热液系统能否形成大型铅锌矿床,尚未见系统研究。本次工作选择西藏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与江西冷水坑铅锌矿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和室内的实验分析研究,对斑岩型铅锌矿床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探讨。综合归纳发现,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
选择典型内陆半干旱平原盐碱区内蒙包头山南平原区作为研究区,通过室内外实验,重点研究了区内浅部的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等电性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层粒度结构、盐分和水分含量的关系,以为本区盐碱化的监测与治理提供资料与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内浅部地层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值在不同的沉积类型区和盐碱化类型区差异较大。山前洪积区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均值分别为河流冲积区的近3倍、2.5倍和16
北衙-六合地区地处扬子克拉通西缘。该区自元古代起,经历多期岩浆-构造事件,并沿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产出多个与新生代富碱斑岩相关的大中型斑岩矿床。克拉通边缘产出的斑岩型矿床在矿物组合、矿化类型、蚀变分带等方面与岩浆弧和碰撞造山环境下的斑岩型矿床相似,其成矿岩浆常为埃达克质岩,但其成因有别于前两类斑岩型矿床。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区内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成矿岩浆源区的探讨,而对斑岩型矿床源区(深部地壳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生油气潜力巨大,但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对石炭系烃源岩的认识较为浅薄。本文选取柴达木盆地东部多口钻井岩心及新发现的柴页井原油和天然气样品开展分子地球化学相关研究,为柴达木盆地后期勘探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主要发育粉砂质泥岩、泥岩和炭质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以III型干酪根为主,生源母质兼有海相与陆相有机质贡献。烃源岩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在0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广泛发育煤系地层,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当前,沁水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是煤层气,已在盆地南部建成千亿立方米规模的大型煤层气田。致密气研究的兴起,源于近年来在多个煤层气区块的勘探开发中,在上古生界多套砂层中发现良好的气测显示,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重视。然而,目前关于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物性控制因素不明确,储层成岩演化过程、致密气气层特征、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
玛纳斯碧玉矿床位于北天山蛇绿混杂岩带中,是中国最主要的产出碧玉的矿床之一,在清代曾有过被开采和利用的记录。矿区地处天山北坡雪线一带,地势极为复杂,气候恶劣,研究程度低。本研究以黄台子、吉朗德、清涝坝矿点碧玉及其围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氢氧同位素以及锆石年代学研究,探讨其矿床成因。该区碧玉矿体常出现在超基性岩体与基性捕虏体、悬垂体的接触带中的楔状部位,呈脉状、楔状、透镜体状。接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扇砂岩是白云深水区主力产层,砂岩物性好,分布稳定,构造高部位普遍含气,早先针对含气砂岩的强振幅“亮点”型地震响应特征进行钻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随着勘探的深入,主要构造圈闭和强振幅“亮点”型气藏大多已钻探完毕,白云凹陷的勘探转向寻找岩性油气藏,发现了振幅较弱的非“亮点”型含气砂岩。含气砂岩的地震响应多变,为寻找岩性油气藏造成了困难。本文研究认为,珠江组含气砂岩的地震响应
哥伦比亚V油田已开采60余年,普遍采用多层合采和高强度开采的工艺措施,层间矛盾严重。本论文在油藏构造研究、小层精细划分、储层物性研究及储量计算的基础上,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定量描述了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区,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实现剩余油精细高效挖潜,改善后期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为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建立了地层划分及小层细分方案;完成了 296
水土流动系统广泛存在于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和水利工程之中,例如,坝基-水工结构物系统、水土流失过程、油井产砂过程以及基坑突涌问题等,其基本原理涉及颗粒尺度的颗粒运动和颗粒-颗粒相互作用以及微观尺度或介观尺度的流体流动和流体-颗粒耦合作用。现阶段采用物理试验和基于欧拉-欧拉(E-E)模型的数值分析方法均难以深入理解上述系统的细观机理。离散元法(DEM)使用颗粒单元对固相进行建模,通过接触模型反映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