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世界粮食生产链条的跨国垄断已经形成。2008年之前,跨国垄断资本在我国大豆产业链条上就已经完成了垄断布局,控制了我国大豆产业及食用油定价权。2008年起,我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结束,跨国垄断资本在WTO自由贸易规则的庇护下进入我国粮食加工、流通领域不再有任何限制。现在,我国玉米、大米、小麦、大麦等粮食生产正在受到威胁。本文认为,跨国垄断资本或具体说是国际粮食巨头(跨国粮商或粮食生产联合体)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可能路径有三:一是利用WTO自由贸易体制,在其母国巨额农业补贴的支持下,以低价优质的粮食产品冲击和破坏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给能力;二是凭借其对粮食生产全链条的控制即从种子、种植、收储、加工、流通到消费者餐桌的控制,布局我国粮食收储、加工、流通等重要环节,形成对粮食消费市场供给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或高度垄断,对我国粮食安全形成威胁;三是在粮食生产的最前端——种子环节,跨国种业依靠其在生物技术上的领先优势,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推广其种子产品,当达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凭借WTO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收取昂贵的专利价格,抬高了农民种粮的成本,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本文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规模收益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需求弹性理论、垄断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对以上跨国资本进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剖析了成因,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属于应用研究,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同时综合运用了多种经济学研究方法,如规范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等。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主要的分析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和拓展分析;第三章是研究的基础和理论根据,概括地介绍了本论文所依据的经济学理论。第四章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现状,提出跨国粮食巨头进入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冲击和威胁,主要分析了跨国粮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布局及控制、对我国粮食加工、流通的布局及控制、跨国种业对我国的渗透和布局;第五章在第四章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跨国粮食巨头进入我国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的成因。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认为这种威胁来自于WTO自由贸易体制下的小农经济与现代化大农业的不对等竞争、发达国家农业巨额补贴带来的不公平竞争、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垄断带来的力量悬殊的竞争。第六章对世界主要和相关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墨西哥等的粮食生产和安全状况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结合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和借鉴。第七章在以上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