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平衡法则视野下的设立中公司合同责任承担机制

来源 :温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也是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在公司成立以前,也就是发起人订立公司章程到公司取得营业执照的这一期间理论界称之为“设立中公司”。关于设立中公司,可以说目前还存在不少需要填充的立法空间,相关的专门法律规定不是很多,对设立公司的行为规范不是很到位,这就给司法实践和公司设立实务带来不少问题和困扰。设立公司会涉及到多方商事主体的利益,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公司发起人、设立中公司、成立后公司以及第三人等,公司成立要件的达成离不开各类主体间的相互行为,这些主体间的利益若是分配不均就必然会引发矛盾。有矛盾就要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要求在平衡中解决矛盾,本文基于这一认识,以利益平衡法则为导向,试图建立合理的设立中公司合同责任分配机制。本文第一章先从理论上对设立中公司的特征性质、能力以及发起人等概念进行阐述。设立中公司存在的目的单一,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其能力还是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发起人具有双重地位,对公司的设立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第二章试图对设立公司过程中签订的合同进行分类,根据签订合同的目的和签订合同的名义主体的不同将合同归类,通过分类能更好的分配合同责任。本文第三章结合案例分析合同责任分配,通过案例直观的说明各类合同责任的不同归属。最后,本文结合利益平衡法则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必要性,从现实出发提出建议,建立合理的责任分配机制,以期维护各方利益平衡,规范公司设立行为,促进商事交易发展。
其他文献
税收流失不仅在客观上侵蚀了国家的财政根基,而且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侵害了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权;这种逃税得利还在主观上刺激了违法主体谋求非正当利益的心理,伤害了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纳税积极性,而且极易诱发其他纳税人的模仿行为,损害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风尚建设。囿于法律手段作用的有限性,以及征税主体征税能力上的客观有限性,传统税收征管模式虽尽其所能,仍未能从根本上杜绝税收流失现象;
本文采用语境论进路分析了我国当下移植辩诉交易制度的问题。"移植"几乎成了当下我国法律现代化的一种意识形态。"移植"论者认为法律具有人类普遍的超越时空的基本价值,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