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又称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MGN),是引起中老年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常见肾小球疾病,约占其中的25%,发病高峰在45-65岁,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少见[1]。膜性肾病是一组以病理学命名的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弥漫增厚为特征。MN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phic MN,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N,SMN)。相关研究[2]表明,膜性肾病的患者中约有30%将在5-1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目前,IM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IMN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的异常有关,对于IMN的治疗方案仍存在较大争议。中医学对膜性肾病的研究多根据其临床表现从“水肿”、“虚劳”等范畴出发,探讨其病因病机及相关诊断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目的: 评价肾苏Ⅱ治疗IMN的疗效,总结国家级名中医曹式丽教授运用辛通畅络法治疗IMN的经验,探索中医药治疗IMN辨证思路及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6例,将66例患者按分层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控制蛋白尿、控制血压、利尿消肿、预防性抗凝等。对照组:肾炎康复片,治疗组:曹式丽教授经验方肾苏Ⅱ加减。两组观察周期均为3个月。建立临床观察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量化评分,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辛通畅络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 结果: 本课题共纳入66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西医综合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治疗前水平,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白蛋白高于治疗前水平,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提升血清白蛋白疗效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低于治疗前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血肌酐和尿素氮均低于治疗前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标实证以风湿内扰证、湿热内蕴证为主。 (2)本研究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并且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符合特发性膜性肾病流行病学特点。 (3)肾苏Ⅱ能有效改善IMN患者的临床症状。 (4)肾苏Ⅱ能有效降低IMN患者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并能有效改善IMN患者的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