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观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0x8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2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它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收入分配实践,全力解决居民个人的收入分配问题,以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按劳分配是适应公有制经济的收入分配形式,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优方式;按要素分配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形式,是提高效率的最佳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要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观入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实践的发展历程及现存问题的具体分析,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创新,剖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在今后的发展趋势,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观为指导解决我国现实的收入分配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公平分配观及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把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推进个人收入分配多元化发展,实现按劳分配向按贡献分配的转变,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
其他文献
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的侵害,特别是受到有控制权的股东、母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的侵害时,此时,公司是受害人,公司有权启动追究侵权行为人的责任,同时公司
自英美法系国家通过判例确认了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以来,该制度在民事赔偿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新施行的《侵权责任法》和现行其他法律也有相关或类似规定,但距离真正意义的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