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是一组具有明显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遗传病,到目前为止,至少已定位30型,其中Ⅱ型的致病基因被克隆。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和无力,患病率为2.0/10万一0.6/10万。按临床表现不同,HSP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按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及X-连锁隐性遗传(XR),其中以AD遗传最为常见。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胼胝体发育不良(HSP-TCC)是一种AR遗传的复杂型HSP,也具有遗传异质性,临床上少见,青少年发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痉挛性截瘫伴痴呆,晚期可出现肌肉萎缩、锥体外系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癫痫发作等,头部MRI示胼胝体细薄和脑萎缩。
目的:
探讨中国人HSP-TCC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提高对HSP-TCC的临床认识;探讨D15S971~D15S1012区间内的全部10个基因是否为HSP-TCC的致病基因。
方法:
对2000年~2005年收集的来自湖南的3个AR遗传HSP-TCC家系中4例患者和2例散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对上述患者进行15q13-15微卫星标记D15S971~D15S1012区间内的全部10个基因AK128197、MGC14798、HHn4、MEIS2、MGC35118、SPREDl、AKl28458、FLJ38426、RASGRPl和AK093014基因突变分析。
结果:
5个HSP-TCC家系共有6名患者,男女比例2:1,发病年龄10~18岁,平均14.3岁,四例呈AR遗传,均为近亲结婚,两例散发。本组患者全部以双下肢僵硬无力起病,表现为双下肢不灵活,行走费力,行走不稳,无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病理征阳性,剪刀步态,智能低下,未见K-F环,染色体检查全部正常。头部MRI示胼胝体细薄、侧脑室扩大,脑萎缩,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l例。伴骨骼畸形1例,双上肢痉挛1例,肌肉萎缩2例,小便障碍2例,共济失调3例,锥体外系症状1例。10个候选基因突变分析未发现致病突变,发现一些多态:MGCl4798基因IVS2+67A→G、HHll4基因T129A、MEIS2基因3’UTR十23 T→C、MGC35118基因IVS2-56A→G、MGC35118基因IVS2-75T→C、MGC35118基因IVS6-3 T→C、MGC35118基因IVS 8-20T→A、SPREDl基因IVS3-37A→G、SPREDl基因IVS5-8C→A、SPREDl基因IVS7+50-53 ATAG→TTAAATTAGTA、SPREDI基因1044T→C、AKl28458基因335T→C、RASGRPI基因90T→C。其中SPREDl基因IVS7+50-53 ATAG→TTAAATTAGTA和RASGRPl基因90T→C为新发现的多态。
结论:
1、本组HSP-TCC的临床特征是:青少年发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散发,表现为双下肢僵硬无力、智能低下等,可伴有锥体外系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头部MRI均显示胼胝体细薄,病情逐渐进展。
2、本研究不支持AKl28197、MGC14798、HHll4、MEIS2、MGC35118、sPREDl、AKl 28458、FLJ38426、RASGRPl和AK093014基因为本组HSP-TCC患者的致病基因。
3、在10个候选基因中发现13种多态,其中SPREDl基因IV$7+50-53 ATAG→TTAAATTAGTA和RASGRPl基因90T→C为新发现的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