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语言偏误产生的原因,有共性,也有其个性。因此,在研究中学生语言偏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与特定社会、语言、文化相联系的特点不同的种种语言偏误问题。
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黔南这一教育比较落后、城乡差异明显、方言和民族语占优势地位的特定地区初中生的语言偏误。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开始的第一章“绪论”部分和结尾的“结语”部分叙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研究的思路,提出学生书面表达中的语言偏误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居住地、语感能力、社会语言背景有联系,从数量方面揭示语文教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找出造成民族杂居地区学生语言偏误的原因,可为改进民族杂居地区的语文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第三章是文章的主体。
第二章分为“原始数据的收集”、“语言偏误的调查统计分析”、“分析与讨论”三个部分。
“原始数据的收集”一节介绍了数据收集的方法,详细展示了收集到的各种原始数据。
“调查统计分析”一节用统计数据对语言偏误与语感之间的相关性、语言偏误与学生居住地的相关性、语言偏误与学生的社会语言背景的相关性、语言偏误与学生年龄(年级)的关系及语言偏误类型的分布分别作了描述和说明。
“分析与讨论”一节联系实际,用事实与经验对统计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语言偏误与学生的语感呈切实相关。
2.语言偏误与学生社会语言背景呈显著相关。
3.语言偏误与学生居住地呈显著相关。
4.语言偏误与学生的年龄有关。
5.语言偏误与教师有偏差的语文教学行为有关。
6.黔南这一民族杂居地区学生书面表达中出现的语言偏误主要有上下文不衔接;虚词使用不当;成份残缺;表述哕嗦;词语搭配不当;套用方言、套用民族语及儿化问题等八种类型。
第三章主要针对初中生语言偏误产生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本文认为,要减少民族杂居地区中学生的语言偏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实际,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融入有序地、理性的语法教学,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提高语感,减少语言偏误。
2.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言技能训练。
3.加强教师的语言理论修养,提高教师纠正语言偏误的能力。
4.认真落实语文新课程要求,在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普通话口语交际教学中,加强口语规范表达训练,以“说”促进“写”,减少方言、民族语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负面影响。
5.加强学生的阅读。
6.加强民族杂居地区双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