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高校作为餐饮行业的一个特殊消费区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高校内食堂基础设施不完善、饭菜价格偏高、就餐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同时高校学生又具有就餐时间集中、就餐人数多等特点,有效缓解学生的就餐压力已成为高校食堂管理的重要挑战之一。高校周边的摊贩、外卖等以“味美价廉、方便快捷”为经营理念,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使得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极为复杂。因此,深入研究校园饮食安全影响因素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既符合高校改革的需要,也与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并对大学生就餐方式、食品安全认知和食堂满意度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得到符合实际的调研结果。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与之相关的数字模型,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提高大学校园的饮食安全防控能力提出更为有效的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梳理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大学生对被污染食品危害、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等方面具有有较深刻的了解,得分均高于52.3分,而对食物中毒、食品卫生质量的鉴定指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识、食物中毒预防、QS标志方面得分均小于50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此部分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在常用的就餐方式中,选择外卖和路边摊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1.1%和31.3%,成为影响校园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2.高校食堂学生满意度研究。首先,问卷总信度的Cronbachα(克朗巴哈)信度系数的α值为0.962,且总效度的KMO值为0.961,说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好。人口统计变量中的年龄、年级、每天在食堂用餐次数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这三个变量与食堂整体满意度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其次,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就餐环境感知、产品质量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三个因子的解释程度是66.591%,说明解释的总方差效果较好。同时三个因子的共同度的值均大于0.4、且α>0.8,表明可以对各因子进行权重的确定。最后,对各因子进行满意度计算,所得值分别为3.13、3.00、3.56,与问卷设置中的“3”为一般相比较,说明大学生对食堂满意度普遍较低。在回归分析中R~2=0.627,调整后的R~2=0.625,说明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较好,其值分别为0.561、0.292、0.476,说明对食堂整体满意度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分别为就餐环境质量、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综上,由于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欠缺、校外饮食场所的增加和对校内食堂满意度的期望值过低,使得大学校园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进一步整治校园周边饮食环境、完善校园饮食基础设施、加强食堂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是解决大学校园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