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以来的13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发生了由直接调控模式向间接调控调控模式转变的重大变革。在这一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矛盾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于促进我国三次产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到底如何,本文力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定量化和系统化的研究。在借鉴前人经济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1992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实践情况进行历史回顾与效果分析。接下来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采用我国1991-2004的年度数据和1998.1-2005.2的季度数据,选取货币变量M0(现金)、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宏观经济变量GDP(国内生产总值)、GAP(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IP(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OP(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以及P(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对货币政策调控的经济效应和数量效应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新的发现:(1)1991-2004年,货币总量控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绩效比较强势,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GDP、GIP和GOP有显著影响,对GAP的影响则较弱; 1998年以后,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呈现弱化趋势。(2)1998.1-2005.2季度,M2和M1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时滞,其中M2对GDP、GAP、GIP、GOP和P具有长期正向影响,作用时滞分别为7个季度、3个季度、5个季度、3个季度和6个季度; M1的冲击对GDP、GIP和GOP同样具有长期正向影响,作用时滞分别为6个季度、4个季度和6个季度,对GAP和P影响则比较复杂。整体来看,M2和M1的冲击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效力要大于同时期对物价的作用效力,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十分明显。文章最后在上述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建议,试图为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