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分布广泛,宿主种类多样,专性吸血,体外寄生,携带多种病原体而导致疾病,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学和流行病学意义。蜱-宿主-病原体间存在着复杂的免疫关系,其相互作用包括蜱对宿主产生的免疫和宿主对蜱侵染的免疫反应。宿主被蜱侵染后产生系列免疫反应,对蜱吸血、生长和生殖力产生影响。本文研究了家兔对长角血蜱侵染产生的免疫应答。运用ELISA方法检测长角血蜱初次和再次侵染家兔后,家兔血液中TNF-α、ICAM-1和IL-1β含量的动态变化。实验将家兔分为初次叮咬组和再次叮咬组,每只家兔耳朵上投放15对长角血蜱成蜱。初次叮咬组分别于叮咬前与叮咬后24h、48h、72h、5d和8d耳缘静脉取血进行ELISA检测。再次叮咬组于初次叮咬后间隔两周进行再次叮咬,与初次叮咬组相同时间点取样进行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初次叮咬组家兔被叮咬后24~48h内TNF-α、ICAM-1和IL-1β浓度明显上升,并在48h时浓度达到峰值,此时血清中三种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与叮咬前有显著差异(P<0.05),72h后浓度缓慢下降。当家兔再次被长角血蜱叮咬后,三种炎性因子浓度迅速持续上升,且在72h时浓度达到峰值。再次叮咬组72h时TNF-α浓度为962.35 pg/ml,是同时期初次叮咬组TNF-α浓度的两倍(P<0.05)。再次叮咬组48h时ICAM-1浓度与同时期初次叮咬组浓度峰值无显著差异,且持续上升至72h达到峰值4032.47pg/ml。家兔再次被长角血蜱侵染后各时段IL-1β浓度均显著高于初次叮咬组。再次叮咬组被叮咬后5~8d三种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开始缓慢下降。上述结果显示再次叮咬组家兔炎性反应程度较初次叮咬组明显增加,TNF-α、ICAM-1和IL-1β浓度比初次叮咬组增加迅速且高浓度持续时间长,表明家兔初次被长角血蜱侵染后先天性免疫发挥作用,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此时家兔的抵抗力较低,产生炎性因子缓慢、浓度低且高浓度持续时间较短。当长角血蜱再次侵染家兔时,家兔已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此时获得性免疫发挥作用,炎性因子迅速上升至高浓度且持续时间长,炎性细胞因子迅速且长时间的发挥免疫作用,阻碍长角血蜱的叮咬和吸血。运用qRT-PCR技术对初次叮咬组和再次叮咬组家兔被长角血蜱侵染后72h时淋巴细胞中TLR-2、TLR-4和TLR-6进行表达量检测。TLR表达水平随着叮咬次数的增多而上升。当家兔初次被长角血蜱侵染后,三种TLR表达量较叮咬前显著上升(P<0.05),当家兔再次被侵染,再次叮咬组TLR较初次叮咬组有更高水平的表达(P<0.05)。说明家兔被长角血蜱侵染后,TLR参与先天性免疫反应,通过信号转导途径诱导一系列基因活化,使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当家兔再次被长角血蜱侵染后,TLR又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综合实验结果得出,炎性细胞因子TNF-α、ICAM-1、IL-1β和TLR参与家兔应对长角血蜱侵染而产生的固有性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家兔初次被长角血蜱侵染,抵抗力较低,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增加缓慢且高浓度持续时间短,TLR表达量低。家兔再次被长角血蜱侵染后由于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获得性免疫反应发挥作用,其血液中的炎性细胞因子比初次感染的家兔增加明显且快速,TLR高水平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