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盂兰盆节的演变看宋代佛教的社会化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99207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文化最重要的是“孝”,即在家庭里子孙要孝敬父母、更要敬祖宗。佛教与孝文化的融合,是其社会化和本土化的标志。每年的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又叫中元节(即民间所说的“鬼节”),在这个日子中人们一般祭奠死去的祖辈,此节日呈现很多佛教色彩(如目连救母、佛寺供盂兰盆斋等),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盂兰盆节的来源和特征功能层面,很少有从社会史角度来探讨,(美)太史文的专著《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虽然弥补了这一缺失,但其主要聚焦中古时期,对唐以后涉及较少。本文主要从唐宋变革的社会史角度,看待盂兰盆节的演变,及其反映近世宋代佛教的社会化。首先概括指出由唐入宋盂兰盆节的变化:唐代盂兰盆节主要由官方组织和主导,而近世的宋代更多地体现为民众的自发性和节日的民俗化。然后以地域为尺度,进一步论证宋代盂兰盆节的民俗化。以南宋初年的临安府中元节完全民俗化为代表。在其他许多地方,中元节也取代盂兰盆节,成为七月半的通称,说明这种民俗化具有广泛性。并通过对宋代社会各阶层与盂兰盆节的关系进行剖析,看出宋代的社会特征—士大夫群体影响深远。最后仍以盂兰盆节为视角探讨宋代佛教社会化的原因。新禅宗和净土宗的兴起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忠孝观”、民间信仰和道教)的融合,使得佛教有机地渗入宋人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社会。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腰痛患者的穴位皮肤温差,以期找出双侧穴位皮肤温度差异变化与腰痛之间的相关性,从中研究双侧穴位皮肤温差是否可以成为诊断腰痛的观测指标,并且分析腰痛致病的相关
<正>经络搭桥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技术,用于治疗颈椎病、腰腿痛已历经多年,这一源自民间的中医疗法,在2011年被江苏省物价局正式批准为收费项目。该疗法对腰椎病、颈椎病的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成为当下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重点,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从体制改革、平台建设、人才培
首都大型商场各种所有制经济类型的出现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各种所有制企业中党建工作的情况,指出应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作为党建工作的支撑,提出了对不同所
本文通过分析单片机教学中采用单一开发板平台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对“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学心得,开发了以智能小车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平台,提出了以智能
腰腿痛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我们对7000名铁路职工进行了普查,结果发现有1000名职工患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现将其病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870例,女130例,年龄18~70岁,平均
为研究脱氢表雄酮(DHEA)对Jurkat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DHEA处理Jurkat细胞12h、24h后,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Hoechst染色观测细胞形态的改变;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