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文化最重要的是“孝”,即在家庭里子孙要孝敬父母、更要敬祖宗。佛教与孝文化的融合,是其社会化和本土化的标志。每年的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又叫中元节(即民间所说的“鬼节”),在这个日子中人们一般祭奠死去的祖辈,此节日呈现很多佛教色彩(如目连救母、佛寺供盂兰盆斋等),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盂兰盆节的来源和特征功能层面,很少有从社会史角度来探讨,(美)太史文的专著《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虽然弥补了这一缺失,但其主要聚焦中古时期,对唐以后涉及较少。本文主要从唐宋变革的社会史角度,看待盂兰盆节的演变,及其反映近世宋代佛教的社会化。首先概括指出由唐入宋盂兰盆节的变化:唐代盂兰盆节主要由官方组织和主导,而近世的宋代更多地体现为民众的自发性和节日的民俗化。然后以地域为尺度,进一步论证宋代盂兰盆节的民俗化。以南宋初年的临安府中元节完全民俗化为代表。在其他许多地方,中元节也取代盂兰盆节,成为七月半的通称,说明这种民俗化具有广泛性。并通过对宋代社会各阶层与盂兰盆节的关系进行剖析,看出宋代的社会特征—士大夫群体影响深远。最后仍以盂兰盆节为视角探讨宋代佛教社会化的原因。新禅宗和净土宗的兴起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忠孝观”、民间信仰和道教)的融合,使得佛教有机地渗入宋人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