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岩蠕变微细观机制及分数阶本构模型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shuo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岩具有良好的蠕变特性,在其蠕变过程中由于晶界迁移使得渗透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些特点使得盐岩被认为是长期地下能源储存和核废料封存的理想储库围岩材料。在工程应用中,对深部盐矿进行水溶开采形成地下空间,施工较为方便快捷,是国际上首选的能源储备方式。用作石油储备以及CO2封存的盐岩地下储库一般使用周期较长,特别是用来处置高放废物时,针对核元素半衰期长的特点,储库设计必须考虑长期力学行为。因此,着眼于深部盐岩能源地下储备,开展盐岩长期力学特性研究,对完成我国能源地下储备计划有重要的意义。典型的盐岩蠕变曲线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稳态阶段和加速阶段。盐岩蠕变应变率非常低,但是进入加速阶段会在短时间内应变率急剧增大并产生较大的变形。多数盐岩储库在运营过程中的有效容积丧失问题都是由于加速蠕变所导致,并且这种形变导致的有效容积减小通常不可逆转。本文以地下能源储存和高放废物处置的理想储库围岩材料—盐岩为研究对象,针对大型地下盐腔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由于加速蠕变导致的有效容积丧失问题,开展了室内单轴、三轴蠕变实验。研究了不同围压、偏应力以及杂质含量等条件对蠕变过程的影响并测量了体积应变。其次,分析了温度、缺陷、含水量以及偏应力等因素对盐岩蠕变各阶段微细观形貌的影响。研究了“硬化作用”与“恢复作用”各自所表征的细观结构演化以及二者相互竞争导致的盐岩蠕变曲线的非线性特性。进一步开展了盐岩蠕变声发射实验,对比分析了蠕变过程中的损伤演化规律。借助分数阶理论,建立了基于声发射能量的盐岩单轴压缩分数阶蠕变本构模型。最后,针对盐岩蠕变过程中的声发射事件的统计学特征,采用立方体覆盖法求出声发射事件空间分布的分形维数,建立损伤变量和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盐岩单轴及三轴压缩蠕变室内实验研究为了科学的定量描述盐岩蠕变各阶段的变形特征,需要建立理论本构方程。建立本构方程方法众多,但都需要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尤其是经验公式,更是需要进行大量的室内实验。本文进行了盐岩单轴压缩蠕变实验,得到了全过程蠕变曲线;针对复杂应力条件下的蠕变,开展了三轴压缩蠕变实验研究。天然盐岩内部存在大量的缺陷,在蠕变过程中,这些缺陷的演化会造成损伤积累。为了描述盐岩内部的损伤情况,在加载过程中采用超声波纵波波速测量实验及声发射实验作为辅助。实验表明,在载荷大于屈服应力时,盐岩蠕变有明显的三阶段变形特征。超声波纵波波速及声发射事件测量显示,随着微缺陷的发展,盐岩在释放大量声发射信号的同时内部超声波纵波波速也在不断降低,这也充分体现了盐岩蠕变损伤演化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温、低应力条件下,盐岩会在初始蠕变阶段停留较长时间才能进入稳态阶段。由于缺少围压限制,盐岩最终产生膨胀破坏。三轴压缩蠕变实验显示,在相同温度下,偏应力的改变是应变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当偏应力和围压在一定范围内,盐岩蠕变的应变率基本相同,说明此范围内盐岩蠕变的变形机制基本相同,并未随着偏应力与围压的变化而改变。(2)盐岩蠕变机理的微细观实验研究天然盐岩主要成分为NaCl,属于多晶体材料,并且内部存在大量的缺陷(点缺陷,线缺陷等)以及杂质(流体包裹物,其它不溶颗粒等)。缺陷的分布、杂质的种类、盐岩的纯度、含水量的多少以及环境温度的高低,都对盐岩蠕变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多晶体,还具有许多其它岩石所不具备的性质。所以,在研究盐岩蠕变的时候,不仅要进行室内单轴及三轴加载实验,更需要从机理上出发,研究蠕变过程的本质。本文针对盐岩蠕变开展了微细观实验,分析了盐岩在各种因素以及不同变形机制下的蠕变微观形貌特征,详细分析了这些机制是如何交替作用于蠕变过程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初始阶段的末期,盐岩蠕变主要以位错滑移为主,会产生大量的网状滑移线;盐岩蠕变稳态阶段,在高应力和高应变率区域中,以螺型位错的交滑移为变形主导机制,而在低应力和低应变率区域,变形主要由刃位错的攀移决定;盐岩蠕变加速阶段,当温度较高时会因位错攀移形成胞状结构并且发育成大量小角度亚晶粒;最后在加速阶段末期,蠕变过程亚晶粒会变成产生大角度的泡沫状网格结构的亚晶粒,此阶段部分晶界处产生高密度位错塞积并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当局部应力过大则形成平直的穿晶裂纹。晶界迁移也是盐岩蠕变过程中很重要的变形机制。干燥盐岩中的晶界迁移由位错滑移和位错攀移机制控制;而潮湿盐岩中的晶界迁移,通常是由晶粒间晶界水产生的化学势差造成。发生晶界迁移会使“新的晶粒”长大并吞食其他晶粒中的亚晶粒,导致塑性变形变的更加容易。干燥盐岩与潮湿盐岩的晶界迁移都会受到温度影响。对于潮湿盐岩来说,温度越高,晶界水作用下的晶界迁移效果越明显,恢复作用就越强。对于干燥的盐岩,提高温度会使得晶粒内部原子的活跃度提高,同样会提高晶界迁移的速率。温度升高在盐岩蠕变过程宏观上体现为:达到相同应变速率所需要的流变应力降低;相同流变应力下变形速率加快。(3)盐岩蠕变分数阶本构模型研究分数阶微积分在解决一般工程问题时,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它包含了整数阶理论,也就是说它能够退化为通常意义下的整数阶运算。大量的实验指出:盐岩流变过程中,内部某一点的应力状态不仅和瞬时应力状态有关,还和加载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入(或者应用)分数阶微积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解释这种历史累积过程,而且相比传统本构模型来说参数更少,所以分数阶微积分对粘弹性理论和蠕变本构模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天然盐岩在蠕变过程中会产生损伤积累。所以在建立蠕变本构模型时需要考虑盐岩内部的损伤演化,选择合适的表征损伤的变量并引入盐岩蠕变本构方程。本文采用超声波波速作为损伤描述,建立了基于超声波波速的分数阶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由于超声波实验测量波速变化来反映盐岩内部的损伤时,只能反映试件两点间的固定直线上的损伤变化,实验结果会受到较多偶然因素(例如缺陷分布位置等)的影响。所以需利用更多的信息,采用更高维数上的特征量来描述损伤。本文根据有效承载面积理论,采用声发射信号统计建立了承载面上的二维损伤变量描述,从而建立了基于声发射的盐岩分数阶蠕变本构模型。该模型在描述初始蠕变时间较长、应变率较为起伏的蠕变过程有着较大的缺陷,这也是由于损伤变量在推导过程中使用的蠕变信息不够全面造成。为了解决上述本构模型的不足,本文在声发射事件计数的基础上增加了蠕变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来描述损伤变量。将新的考虑能量的损伤变量代入本构方程,可得基于声发射能量的盐岩分数阶蠕变本构模型。采用盐岩单轴蠕变声发射实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该本构模型能够很好的弥补仅考虑声发射的盐岩分数阶蠕变本构模型中的不足之处。(4)盐岩蠕变分形特征研究分形几何学中,分形维数的概念为不规则物理现象的量化描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研究发现,盐岩蠕变过程中的声发射事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统计学自相似特性。采用立方体覆盖法进行计算,当小立方体尺度在某一范围内时,可以通过双对数坐标轴上直线的斜率求出某一时刻声发射事件空间分布的分形维数。建立损伤变量和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声发射事件的空间分形维数随着损伤的积累而不断增大,所得出的分形维数的值可以更加精确的定量描述盐岩在该时刻的蠕变损伤状态。此外,工程应用中可以通过统计某一时段的声发射信号来预测盐岩在某段时期内的蠕变变形量。
其他文献
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艺是本世纪以来迅速崛起的安全高效回采工艺,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与岩层控制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作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试验手段,常规的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技术已难以满足厚煤层等复杂条件的采场矿压研究需求。在大量国内外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高刚度、大载荷、可旋转的采场模型试验系统。以山西晋城寺河矿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原型,依托该试验系统开展了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相似模型试验,
浮选中颗粒与气泡间相互作用规律已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颗粒轨迹的理论描述;二是颗粒与气泡相互作用过程的试验监测。然而目前研究对象多是形状规则、表面性质均匀的玻璃微珠、玻璃纤维等材料,以细粒煤颗粒展开的研究甚少。对远场区和近场区颗粒的运动规律缺少微观机理研究。颗粒与气泡间黏附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诱导时间和表面力的测定,对不同种类及用量表面活性剂对不同密度级、粒
地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因其具有安全、容量大、集约化、能耗低、污染小、速度快、准点率高等优点,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地面交通拥堵情况。然而地铁施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时刻受到管理、设备、技术和周边环境等安全风险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地铁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事故时有发生。现阶段对于安全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价方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地铁施工系统内部的安全风险演化机制问题。因
钢筋混凝土结构遭受爆炸冲击荷载时,产生的应力波会对其造成损坏和破坏,如何最大发挥其防护抗爆功能成为设计和优化这类结构的主要问题。为探索层状配筋钢筋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以钢筋混凝土小比例模型为冲击试验对象,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开展了钢筋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和相似规律的研究,对防护抗爆结构的设计、优化和评估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层状配筋的钢筋混凝土物理模型,研究确定对其强度与破坏产生直接影响的参数
显著不同于西北浅埋煤层分布区的煤层赋存地质环境且有别于其相应的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西南山区浅埋煤层具有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峰丛地貌、“薄表土层+厚基岩”的独特特点,因而采动诱发的地裂缝具有特有的发育规律。本文以西南山区浅埋煤层采动地裂缝为研究对象,以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及其减损控制为切入点,以现场实测、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手段,充分运用采矿学、开采沉陷学、弹塑性力学、岩土力学等理
本文以黑峪隧道改扩建爆破施工为工程背景,以喷射混凝土及中夹岩柱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具及现场取样两种方法制取标准试样,首先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到其基本力学参数,然后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次冲击及循环冲击压缩试验,得到了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动态力学特性。根据损伤理论,建立了时效损伤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采用时效损伤模型反推循环冲击荷载条件下C25混凝土及灰岩的累
五阳煤矿3号煤层具有瓦斯压力大、透气性系数低的特点,煤层瓦斯介于较难抽采与可以抽采之间,瓦斯预抽效果差。根据采动卸压增透原理,受煤层采动影响,一定范围内的煤岩体的渗透率和瓦斯抽采效果都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了提高五阳煤矿的瓦斯抽采效果,论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对采动煤岩瓦斯渗流特性、本煤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上邻近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及工作面煤与瓦斯
断层是煤矿采掘工程中常见的地质构造形态,也是目前我国煤矿深部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容易诱发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开采地质条件之一。煤岩体中断层的存在会严重影响井下的正常回采作业,尤其是落差较大的断层时,会使得原有的井巷布置难以为继而不得不另行开拓,机电设备也不得不进行搬迁,在需要额外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还极大地拖慢了采掘进度。另一方面,煤层中断裂构造的存在也极容易造成局部的煤岩结构力学特性、瓦斯赋
煤炭开采会引起覆岩破断移动、应力重新分布、地下水及瓦斯沿裂隙场运移、地表沉陷等。目前我国矿山开采沉陷预测最常用的是概率积分法。但概率积分法对岩层移动的力学机理解释存在不足,对岩层内部的移动规律解释不明晰,没有将地表沉陷与工作面顶板破断运动建立起统一的联系。为了揭示采动覆岩破断移动机理,对采动岩层控制、瓦斯抽采、地下水运移和优化开采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采用相似模拟、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和实测验证
切顶卸压自成巷开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煤柱开采方法,其利用矿山压力和顶板岩石碎胀特性实现自动成巷。该方法形成的顺槽巷道一帮为实体煤帮,一帮为破碎岩石构成的碎石帮。由于碎石是典型的离散介质,抗变形能力和稳定性能差,易导致碎石帮发生轴向压缩大变形和侧向臌胀变形。本论文结合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研究手段对碎石帮承载主体-破碎岩石轴向压实、蠕变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碎石帮轴向承压变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