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激励的个案研究——基于民办与公立高校的比较视角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71518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激励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也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国内外有关教师激励的理论和研究,虽然大大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管理理论,为我国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但综观这些理论,国外的多,国内的少;理论探讨的多,实证研究的少;公立高校教师研究的多,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研究的少。为此,在汲取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个案调查研究,选择了地处长沙的不同办学体制下的民办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和公立长沙学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个案研究法作为基本方法,通过个案访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文献分析等途径,对不同办学体制下的教师激励现状进行了实证性对比研究。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教师激励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两类高校教师激励措施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地方。在两者相互比较的基础上,针对两者的共同点,提出了高校教师的共同激励策略,针对两者的差异性又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策略和公立高校教师激励策略。 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国内外有关教师激励的理论和研究存在很多不足:国外的多,国内的少; 理论探讨的多,实证研究的少;公立高校教师研究的多,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研究的少,把两者作比较研究的更少。并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过程,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第二章是激励理论概述,主要采用文献法分类回顾了主要的激励理论:内容型、过程型、行为矫正型激励理论,本章奠定了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是高校教师激励和现状分析,在分析了高校教师劳动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多学科视角(管理学、人力资本理论),阐述了高校教师激励的必要性,总结了高校教师需要的特点和层次,还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激励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该章构成了课题的基本假设。 第四章是高校教师激励个案调查及对比分析,对不同办学体制下的民办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和公立长沙学院两所高校教师激励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内容包括两所高校及教师队伍的简介,问卷设计,访谈设计以及两所高校教师激励情况的比较分析。该章的重点是两所高校教师满意度对比分析,教师需要和激励因素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教师激励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两类高校的教师激励措施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地方。 第五章是高校教师激励的策略。本章是论文的重点和落脚点,也是研究的目的所在。 该章在第四章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师的共同激励策略,包括教师激励的系统策略、权变策略和发展策略。笔者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策略和公立高校教师激励策略。本课题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从民办与公立高校的比较这一全新的视角来研究教师激励,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教师管理人员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博客在国内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开展十分广泛,很多高校、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各类教学研究机构纷纷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团队博客,开展相关学科的研究,利用
抑郁作为某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异常,有许多不同症状表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治疗者发现,抑郁症个体的感知与思考方式明显异于普通人,这些被认为是容易引发或持续抑郁状态的认知倾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至上,多元价值并存。诚信坍塌,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学生入学人数持续增长,大学生面临就业、升学、恋爱等现实问题的冲突,其
20世纪被称为“教育改革的世纪”,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以其作为切入点,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改革
内疚情绪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良好的内疚能力的获得能减少反社会的行为。2岁是儿童发展出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探讨2-4岁幼儿的内疚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对研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现代人带来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心理压力,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见突出,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目渐严重,已经引起人们关注。目前针
创新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不仅影响着人类的世界观、思想理念的形成与变革,而且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革,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核心动力。21世纪国与国的竞
幸福这一话题一直是中西方伦理学关注的焦点,历史上学者们对于幸福的内涵,特征,分类,意义以及与生活相关性的研究层出不穷。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德性主义幸福观都曾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贫困地区大龄女童教育问题开始突显,特别是处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女童的教育问题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随着近年来女童教育研究向关注性别公平及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