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作为人体典型的急性期因子,在人体中主要通过肝脏分泌和代谢。在临床上作为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标识,CRP被广泛使用,同时近期的很多证据都表明CRP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CRP或许也直接参与了动脉粥状硬化和血栓的炎症过程。CRP至少存在两种构型,一种为由五个相同亚基构成的五聚体形式(Pentamer C-reactive protein, pCRP),另一构型为主要在炎症微环境条件下使五聚体解聚成的单体(Monomer C-reactive protein,mCRP)。五聚体CRP似乎主要表现早期的抗炎反应,然而我们以及其他工作组证实变构后的mCRP具有更强的炎性效应。然而,对于pCRP如何转换为mCRP,并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在此,我们发现炎症微环境普遍存在的弱酸性和自由基可快速促使五聚体向单体的转换。同时,我们进一步鉴定了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36位半胱氨酸,参与了mCRP对内皮细胞的刺激效应。CRP仅有两个半胱氨酸分别位于36和97位,并在正确折叠的亚基内部形成一组二硫键。二硫键要想被还原必须发生构像变化为mCRP,方可被生理条件下存在的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等还原剂所触及。通过对人冠状动脉的免疫组化得知,mCRP与TRX存在很好的共定位效果,高达36书%。非还原的mCRP相对于还原的mCRP在促进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上明显较弱,还原形式或半胱氨酸突变的mCRP具有更强的炎性反应。这种效应的差异很可能由于36位半胱氨酸决定的二硫键还原与否,调控了蛋白与脂筏的相互作用。因此,CRP对内皮细胞引发的早期炎症反应依赖于依次的构象转换,首先需要五聚体CRP向单体转换,之后在还原剂下使二硫键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