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学校不仅要关注学什么、怎样学,还要关注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场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窗口,不仅是学校课程发展可利用的资源,也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学习空间。由于学校教师缺乏相关文博知识,场馆教育人员不具备教育学相关专业知识,因此,馆校合作开发课程成为深化学校课程建设与拓展学习空间的必然选择。经前期调查发现,目前场馆和学校之间合作的并不深入,场馆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不佳。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成都市城区和场馆有合作的3所小学及小学生校外教育的5个重要场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多重方法,从各方(学生、学校、场馆)对场馆学习的态度、场馆课程开发的现状(课程衔接、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以及各方对场馆课程开发中馆校合作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小学场馆课程开发中馆校合作取得可借鉴经验的同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馆校合作的意识不够;沟通、课程活动深度不够;双方教师动力不足;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四个方面。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源于相关主体对馆校合作的认知偏差,还与时间、精力、能力有关。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政策引领、组织运行、评价、激励、保障等五个机制。首先,馆校双方上级主管部门应重视场馆课程的开发,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其次,馆校双方应成立课程研发小组、制定课程实施计划等以解决场馆课程开发的不规范、不专业问题;再次,为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应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此外,从物质、行政、荣誉、理想四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以有效改善馆校双方教师动力不足的问题;最后,合作必须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得到切实保障。通过这些机制以期对目前馆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从而达到使教育实践路径得到丰富、场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馆校合作更加规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