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研究清晨血压升高对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及其对清晨高发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和20例健康人(NS)行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从清晨8:00~9:00至次日清晨8:00~9:00,监测期间活动照常。统计分析清晨(6:00~10:00)、白天(10:00~22:00)及夜间(22:00~5:00)的血压、心率。根据清晨血压是否升高将EH组患者分为清晨血压升高(MP+)组和无清晨血压升高(MP-)组。以清晨6:00~10:00的平均收缩压与夜间最低收缩压的差值(即MS)≥50mmHg或清晨6:00~10:00的平均收缩压(MSBP)≥170mmHg的EH患者定义为清晨血压升高(MP+)组,而MS<50mmHg且MSBP<170mmHg的EH患者为无清晨血压升高(MP-)组。以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区分, ≥20%为夜间血压过低(extreme-dipper),≥10%且<20%的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dipper),<10%且≥0%的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non-dipper),<0%为夜间血压升高(riser)。于次日上午6:00~8:00之间抽取静脉血,分别测血脂、血糖(GLU)、血尿酸(UA)、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行心脏彩超检查,以左室重量指数(LVMI)、室间隔(IVST)、左室后壁(LVPW)、左室舒张内径(LVDd)作为左室肥厚(LVH)的判定指标。结果:①根据清晨血压是否升高分组,其中MP+组22例(31%),MP-组48例(69%)。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extrem-dipper组15例,dipper组25例,non-dipper组18例,riser组12例。MP+组中有10例为extrem-dipper组,占MP+组44%; 占extrem-dipper组66%。MP+组中有2例是riser组,占MP+组9%。② EH组在<WP=6>清晨、白天、夜间的平均血压均显著高于NS组(P<0.01)。MP+组清晨时段的MSBP和MDBP均显著高于MP-组,而白天、夜间的血压无显著差异(P>0.05)。三个时段的心率无显著差异。③所有患者醒后4小时比醒前4小时的平均血压、心率均有明显升高,而MP+组较MP-组升高更显著。④MP+组较MP-组LVM 、LVMI显著增加,IVST 显著增厚。而LVPW、LVDd在二组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其中左室肥厚的比例MP+组显著高于MP-组(57%vs25%, 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清晨时段MSBP、MDBP、MS与LVM、LVMI、IVST、LVPW呈正相关,与LVDd无相关。 ⑤清晨血浆E水平MP+组显著高于MP-组,而MP-组与NS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MP+和MP-组的血浆NE值均较NS组显著升高,而血浆NE水平在MP+和MP-组间无显著差异;血浆AngⅡ水平MP+组高于MP-组, 血浆内皮素水平在二组间无显著差异。⑥与dipper组相比,extrem-dipper组患者的IVST显著增厚,LVMI增加;riser组患者的IVST、LVPW显著增厚。而non-dipper组与dipper组间左心室结构无显著差异。结论:①近1/3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清晨血压升高的现象。②清晨血压升高的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增强,这可能是清晨血压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③清晨血压升高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它们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增强并存,可能是清晨高发心血管事件的原因之一。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可作为衡量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