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的另一世界:为言语的“自我”重建的自我意识之空间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onk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以纳博科夫作品中所特有的哲学、美学以及文化气质为出发点,通过解析其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三部代表作,来探讨自我在另一世界的文本语境下的表现、发展与穿越。纳博科夫对过去的缅怀,对在文本中设置各种暗示来表达意义关联的迷恋,对自己俄罗斯移民作家身份的持续性探寻,对另一世界的不懈的有意识构建,都合力成为本论文诠释其作品的重要元素。论文作者认为:纳博科夫实际上在其三部作品---《斩首之邀》(1935),《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1941),以及自传《说吧,记忆》(1966,原名为《终极证据》,创作于1950年)中,分别从哲学、美学、文化三个视角阐释了一个在言之我,这个在言之我以他者,或者他性(外化于他物的自我和压抑着的自我)为媒介,在《斩首之邀》中穿越于俗世与另一世界之间;在《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中穿越于纳博科夫式的“真实”与现实之间,在自传式小说《说吧,记忆》中穿越于过去和现在、个人历史和公众历史之问。这里的自我指作家自我,而他者指外化了的内在的自我。他者或自我的他性被纳博科夫用来作为其独特自我表达的文学策略。通过将作家自己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感和哲思外化并投射到他者身上---即能够折射双重身份的他性以及被压抑了自我的他性,纳博科夫在自己创作成熟期的重要作品中表达和探讨的,实际上是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自我在哲学、美学、文化的语境下完成的穿越。  作为一种文学策略,他者在《斩首之邀》中表现为自我的影子---一个哲学意义上的精神性自我,在《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中表现为文学“元小说”中的人物/媒介/作家,在《说吧,记忆》中表现为过去之自我与现在之自我的结合(因为任何一个有限时段的自我都不可能完全阐释一个飞散作家无时无处不在时刻变动的文化定位和身份)。而正是这一他者,对另一世界的美和价值最为了解,并且时刻在寻踪一个他物,非此时非此地,而是另一世界,即另一个没有时间羁绊的快乐王国。在作家想象力构建之下的另一世界的语境规定下,自我(此处的自我乃指作家自我和人物自我的结合)所含的作家自我与人物自我,两者之间虚虚实实,影影绰绰,往往界限含混,又时时彼此融通。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两个自我糅合而成纳博科夫表达自己声音的文学策略,即通过他者来表达自我,我既是他者。而正是这个他者,只有在另一世界的时空维度下,才能完全展现其无限、反叛、包容、相异的特质。在这三部作品中,作家自我/人物自我以不同的方式来追寻另一世界那个超越时间牢笼的理想状态。三部作品中,叙述者既是书中的人物,又代表作家的自我。究其因,一是他们在作品中均有作家身份,二是他们都带有强烈的纳博科夫的意识。  在《斩首之邀》中,在言之我是一个囚徒,梦想通过书写给世人留下自己的秘密---对另一世界的描述及追寻。身体虽然被禁锢,但是影子人物---他者却可以游走于两个世界之间---俗世和另一世界。在《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中,叙述者/自我通过撰写己故哥哥的传记,以传记作家这个更有意识的身份来探寻哥哥的亡灵,试图通过游走在文学的真实与想象的边界来探讨美学所要达到的另一世界的狂喜。在自传《说吧,记忆》中,自我是游走于虚构文学和传记文学、艺术和历史、过去与现在的作家自我。一方面,通过反观历史的我,并结合现在的我,进而构建出一个新的自我。这个新的自我是文化杂交产品,即将过去的自我放在国际的语境下重新构建,这个原先民族的自我从此就有了他性,不再是那个纯粹的文学构建的自我,而是不同文化杂交糅合的结果。这样,杂糅了他性的自我,就具备了新的生命力。它不断地旅行,不断地变幻,使原先静止的、民族的自我常变常新,在各种文化中碰撞、变形、嫁接而成极富创造力的自我。  另一方面,自我的他性也反映在过去的自我,那个永远失去的镜像阶段的完整的“我”。这个原初的“我”不断返回到现在的语境,影响甚至左右现在的自我,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以求被认知。于是,作品中一系列光怪陆离的“能指”都是在不断地试图占据、表达、替代那个已经永远失去的拉康心理分析理论中的“所指”---自我。但是,“能指”只能是他者的“能指”,而不可能代替那个永远失去的自我的“所指”。本研究试图证明纳博科夫,在这三部作品中,有意识地通过独特的文学策略,如对自我的他者化、自我移民流亡经历的文学化,以期重塑一个在哲学、文学、文化层面的“自我”、对另一世界追求的在言之我---即通过绕行到他者以及另一世界,来真正表达被小心掩饰的自我和本民族文化。这正是纳博科夫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  正是在这个精心创建的另一世界的文本空间中,纳博科夫的作品才能在艺术上同现实主义作品中追求的“逼真”拉开距离,使其作品在虚构中的虚构显得更加朦胧、开放、更富有想像力。同时,他的植根于俗世的现实使得在言之我显得尤其的具有人性、让人辛酸,但又充满对另一世界的狂喜和积极建构的主动意志。透过纳博科夫作品对另一世界的建构,不难看出他真正的创作目的:从这个打破了俗世时间羁绊的另一世界的文本空间中,纳博科夫获得了另一种不同寻常的视角,即从生死界限的另一边来关照此时此在的这一世界。如此一来,沉浸在这一独特视角带来的美学狂喜中的纳博科夫将在言之我曲折地经由他者,和另一世界之空间,艺术地表达创造了出来。  纳博科夫对其作品中人物所作的各种有悖于常理的整合、分化、变形乃至变异,无一不是在表明其作为作家和作为一个居无定所的移民经历的内心焦虑。当他将自己对过去的无限迷恋创造性的升华为作品中唯美但不失讽刺犀利的美学作品,并时时勾连过去与现在,逝去的俄罗斯与当下的移民生活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书写自己的作家。通过其哲思,文学创作以及对自我文化身份的有意识建构,纳博科夫表达的是自我中最柔软,最自我的部分。本文借由对自我和他者,个人的和公共的,过去的和当下的,俗世的和另一世界等种种关系的创造性解读,突出了纳博科夫内心在言之我的声音。这个声音永恒的回响在《斩首之邀》的俗世与另一世界之间,回响在《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的美学空间中,回响在《说吧,记忆》的记忆隧道中。  本论文在所选取的三部作品中所做的创新之处如下:1)在《斩首之邀》和《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两部作品中,加入叙事学的分析方法,使得本文作者在诠释作家意图时多了一个更为坚实、缜密的审视工具。2)在自传式小说《说吧,记忆》中,引入文化视角来解释在言之我,将文学文本置放在一个文学外的文化语境来更好地说明作家的创作意图。3)本文认为,纳博科夫在通向另一世界的美学旅途中,有意识地建构一个遥远时空的俄罗斯记忆的唯美语境,其实是为了更艺术的表达自我。这一点不仅从其作品中,而且从其明确表述过的文学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文本的细读能带来创造性的诠释,本文的细读的研究成果,正好契合纳博科夫的艺术思想,更深入地说明纳博科夫作品的艺术观与其自我的文化态度及文化定位。4)通过对穿越在此世彼世、现实虚构、过去现在的自我的分析,本文作者认为纳博科夫在美学和文化的层面上是通过他者来实现对自我的文学和文化表达的。5)透过弗洛伊德的“暗恐”,拉康的他者的能指,德塞都的他者的话语以及霍米·巴巴对弗洛伊德“暗恐”在其后殖民语境下的创造性移植,本文试图将文本中那个自我从哲学,到美学,再到文化一一拓展开去,打破以往的单纯从美学,或简单粗暴的从后现代技法分析纳博科夫原本极为丰富的作品内涵。  论文的主体部分共有三个章节,分别以哲学、美学、文化作为聚焦点来探讨自我在另一世界的文本语境下的表现、发展与穿越。正文主体部分的第一章(即全文的第二章)是自我在《斩首之邀》中跨越俗世,最终到达另一世界的艰难过程。通过作家对主人公意识发展的主要阶段所做的戏剧性构建和描述,读者可以看到自我逐渐获得力量,进而在与俗世作抗争的过程中独立于外部世界,完成穿越,到达另一世界。  正文主体部分的第二章节(即全文的第三章)主要探讨《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中自我在现实与虚构的穿越中获得了真知,自我在构建虚构文本中的真实的时候,发现虚构就是真实。在这个现实与虚构界限混沌的文本中,在言之我最终意识到“我”的传记主人公的真实生活就是“我”对传记主人公“他”的虚构想象。于是,叙述人“我”通过一系列收集资料的插曲,最终获得了艺术上的独立,体验到了与传记主人公同样的另一世界的狂喜。  正文主体部分的第三章(即全文的第四章)集中探讨了自传式小说《说吧,记忆》中,作家自我在一个文类介于自传和小说之间的作品里,如何通过回忆过去的、民族的自我来构建新的自我。这个言说的自我在一个“超越”的空间中构建文化身份,通过将原来无意识得来的俄罗斯文化“陌生化”,放置在当下的,国际的语境来重新审视。这样,新的文化身份在新的文化维度中产生了。在这个文化身份构建过程中,在言之我,在时、空上都与原先的俄罗斯文化有了距离,这一距离可以使自我更清晰的认知自己。而这三章中的自我,在这三部作品中,都无一例外的同纳博科夫一样,将另一世界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以得到另一世界的狂喜作为自我对艺术和生活的本真追求。
其他文献
多丽丝·莱辛以其广泛的文学主题和深刻的人性和社会性见解而闻名于世。她是一位多产作家,小说、戏剧、诗歌方面都有所建树。同时,她还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译理论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当时盛行的是尤金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它把翻译圈定在了纯语言学层面,未认识到语言形式背后文化之间的交流。70年代,人们开始
20 0 2年 2月 2 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向湖南省顶立新材料工程中心颁发专利号为ZL0 12 34997.6真空烧结炉专利证书。目前 ,在生产及科研上使用的硬质合金真空烧结
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科技人员成功的开发了荧光增白腈纶纤维。荧光增白腈纶纤维是在腈纶丝束生产过程中,利用较为复杂的技术手段,使增白剂吸附在腈纶纤维上,由于这种纤维吸收
姓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的文化中,姓名都是一个民族特性的重要见证。姓名承担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姓名,特别是(有些语言中的)句子名字,蕴涵了有关一个民族的语言文
烧结硬化技术能够帮助粉末冶金零件制造商改善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新型高性能烧结硬化材料和设备的缺少,已成为烧结硬化工艺发展的障碍.对材料的研究的重点是提高硬
近日在上海召开的 2 1世纪纳米成果研讨会上 ,国家纳米指导协调委员会周少雄教授透露 ,纳米产品将由国家权威部门认定后才可冠名。据介绍 ,从去年开始 ,纳米逐渐成为一个热点
期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消费者对高档衬衫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为了促进我国衬衫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质检总局对衬衫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