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依托“新疆青河县哈腊苏斑岩型铜矿定位找矿研究”科研项目。研究区处于阿尔泰山脉东段南缘,位于西伯利亚板块西南边缘、准噶尔板块的东北边缘,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准噶尔板块斜向碰撞对接的构造部位。处于额尔齐斯构造带和NNW向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的构造交汇部位,在该研究区堆积了早一中泥盆世双峰式火山岩建造,构造背景为双峰式裂谷环境。该研究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具备斑岩型铜矿形成的条件。本文在野外研究和丰富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哈腊苏铜矿区的构造形态、侵入岩的分布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如下:(1)矿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准噶尔板块接触带的额尔齐斯区域大断裂带内。研究区内的断裂构造发育,断裂走向以北西向为主。该地区处于额尔齐斯韧性剪切带东延的范围之内,韧性剪切变形显著。北西方向的断裂构造形迹不仅控制了矿体的分布,而且也控制了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体、中基性火山岩群的展布和形态。早石炭世末发生的韧性剪切构造运动,使此前形成的各时代地层和俯冲期花岗岩类岩石均发生强烈变形变质,形成、演化过程中,促使成矿元素逐步运移、淬集进而富集成矿。(2)矿区内侵入岩主要为海西中晚期的发育,主要有二个侵入期次:早期主要为二长花岗岩体、花岗闪长斑岩脉和石英闪长岩;晚期主要为大量的正长斑岩脉。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脉是区内铜矿化的重要容矿岩石,正长斑岩脉常见切割矿体和其他岩体,岩石未遭受任何变形,显示其为成矿晚期产物。(3)哈腊苏铜矿区斑岩型铜矿矿床主要分布于NW向的卡拉先格尔断裂带的北东侧,赋矿地层为中泥盆统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铜矿化主要集中于钾长石化强烈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4)硫-铅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源于火山岩地层和花岗闪长斑岩脉;氢-氧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物。(5)中泥盆世一早石炭世发育的侵入的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花岗岩等,成为第一期铜矿化的主要动力和物质提供者。(6)三叠纪该带受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活动的又一次影响,构造—岩浆—流体活动明显,主要是正长斑岩岩岩脉的侵入,伴随典型的钾长石化的铜矿化作用,原来的斑岩型铜矿化受到明显的构造—流体的叠加,促成第二次成矿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