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不断壮大,商品房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住房供应主体,而经济的发展带来房价的高速增长,造成出现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扩大住房保障规模和覆盖面已是必然趋势。我国的保障机制经过政府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建立由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改房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多层次保障体系。针对现有的住房实际需求情况以及保障房建设现状,在“十二五”期间政府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以解决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并在此期间对保障体系进行新的探索以求实现最大的保障效益提高住房整体保障水平,推出各种新的举措,例如暂停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加大公租房的建设以及“三房合一”、加大推进棚户区改造。这些举措的背后反映的是作为决策的政府已经在考虑在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各类保障房的综合效益无论是在经济、政策还是社会等方面,以及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各类保障房应该怎样的配建结构比例才能使得住房保障效益最大化。本文将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思考和研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配建结构优化问题,寻求更科学合理的结构比例,提高保障水平。本文是站在决策者(政府)的角度,分析影响我国配建保障性安居工程结构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然后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比例的决策问题,因此对各类有关决策的方法进行比较,本文决定选用熵权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熵权系数优化模型,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构建保障性安居工程结构配建决策指标体系。首先利用熵权法得到保障性安居工程结构配建决策指标体系中各类指标的熵权系数,将熵权系数带入已建立的优化模型中并通过约束条件计算出最优化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结构配建比例,此模型不仅考虑到影响保障性安居工程结构的客观因素同时也考虑到了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强制性因素,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方案提供了参考价值。最后本文利用熵权系数优化模型对赣州市中心城区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进行优化,对优化前后的配建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现有的住房保障体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实现住房保障效益最大化提高整体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