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及其存在原理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k8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外诉讼证据理论中,通说将举证责任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提供证据责任,二是指证明责任,提供证据责任与证明责任是举证责任在具体诉讼中的两种不同存在形态,证明责任是举证责任的实质和核心。我国传统民事诉讼证据理论是从提供证据责任意义上来使用举证责任这一概念的,但这种认识随着国外举证责任理论广泛引进和借鉴正实现着巨大的转变,“举证责任双重含义说”正逐步取代传统理论而成为主流学说。然而在行政诉讼领域,法学界却没有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两种含义达成必要的共识,甚至对两种意义上的举证责任问题还没有引起普遍性关注,更别说对两种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的存在原理进行考察。 在我国,举证责任这一概念在行政诉讼中的运用是对前苏联举证责任理论和上世纪80年代大陆法系举证责任理论共同借鉴的产物。前苏联是从提供证据责任这一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举证责任这一术语的,而上世纪80年代大陆法系国家已经从提供证据责任与证明责任双重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举证责任这一术语。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构建的这一历史背景为我国学术界对举证责任内含的认识差异埋下了伏笔。为厘清学术界的认识差异,本文在对国外法中的举证责任双重含义进行历史性考察和介绍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概念引入及演变的路径,进而考察了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承担提供证据责任与证明责任的理论及制度基础,探寻了提供证据责任与证明责任在行政诉讼中的存在原理。 为完成对上述内容的探讨,本文在论证思路上采用了两条线索,即以举证责任双重含义的探讨为明线,以两种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在我国行政诉讼中存在的理论基础及制度基础的探讨为暗线。根据此论证线索,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双重含义概述 举证责任是国外法上的概念,为准确界定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内含,本部分在考察研究国外诉讼举证责任理论中两种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及其产生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我国行政诉讼对两种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的引入及立法运用、司法实践等问题。文章指出,由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于民事诉讼之后的“后发优势”,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从确立时起便吸收了国内外关于举证责任理论及制度构建的先进东西,确立了从提供证据责任与证明责任两重意义上来理解并适用“举证责任”这一概念的研究前提。行政诉讼中的提供证据责任,是指行政诉讼当事人为避免败诉的危险而承担的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其诉讼主张或反驳相对方诉讼主张的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则是指,在法院对行政案件事实调查审理程序结束时,由于双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明该案件事实存在与不存在的证据的证明力势均力敌,致使法官对该案件事实的存在与否无法判断,即出现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院为作出裁判而分配给当事人所承担的诉讼上的不利后果。 第二部分:行政诉讼提供证据责任的存在原理 本部分以行政诉讼审理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举证责任中提供证据责任与诉讼模式的关系原理,研究翻退了提供证据责任在我国行政诉讼中的意义与存在理论与制度基础。文章指出,我国行政诉讼实行的是职权探知原则,这一诉讼审理模式上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行政诉讼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提供证据责任不再具有实质性的决定意义。然而,基于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对原告合法私益、国家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的兼顾保护目的以及由此决定的行政诉讼全面审理原则,同时基于行政诉讼案卷审理主义的特点,行政诉讼中由当事人承担的提供证据责任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客观上具备存在的必要。而且,上述因素同时决定了行政诉讼中原告与被告承担着的提供证据责任具有不同的实质意义。 第三部分: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存在基础 本部分分析研究了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证明责任在行政诉讼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对法官裁判的方法论意义,同时论述了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性质与适用对象。文章指出,同人类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一样,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法官对行政案件事实的认知客观上也存在着不能形成案件事实存在与否的心证状态,行政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状态存在的客观可能是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制度的客观基础。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对于作出行政证明责任裁判的法官来说,是法官为在行政行为合法构成要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时克服裁判上困难的方法论;而对于承担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来说,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则是因行政行为合法构成要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而承担的诉讼上的不利后果。也就是说,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承担的证明责任是在行政行为合法构成要件事实没有得到证明,即处于真伪不明时所承担的一种责任,它是区别于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承担的提供证据并证明其诉讼主张责任之外的另外一种举证责任。
其他文献
<正> 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68年联合国发表的《国民经济统计年鉴》中指出,属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体系)的有苏联、东欧和古巴等8个中央计划型国家(我们自称属MPS体系);属于“国民经济核算帐户体系”(简称SNA体系)的有所谓市场经济型和发展中国家约70多个。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条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弄清我国在这方面国情。近几年,我国经济理论研究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并且由此带动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包括统计学理论)的发展,这是建立和
<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代表团应民主德国科学院、苏联科学院的邀请,于5月30~6月13日和6月14~6月27日分别对民主德国、苏联进行了学术考察与学术交流。在民主德国:与民主德国科学院科学理论、历史与组织研究所、中央经济研究所、民主德国计委经济研究所、民主德国中央社科院政治经济研究所、建筑科学院经济研究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大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文中主要讨论数学思想在大学文科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在教学中培养数学思想的一些方法,旨在提高文科学生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最主要的内容。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国际银行业经历了一个金融创新的高潮,大量的金融新业务被创造出来,商业银
<正> 由何建章、王积业主编的《中国计划管理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一书的第30章:价格的计划管理和物价政策,有关价格数学模型一段(第574页)有明显错误。原书中写道: “价格的数学模型一般可写成:
<正> 合理地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发展,促进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加快四个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应有利于巩固基础产业,促进带头产业和扩大出口产业的发展,发挥我国矿产资源优势,使国民经济发展始终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产业与煤炭行业政策的要求。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欧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日本)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
<正> 我国自70年代初编出全国61类产品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以来,已有25个省市先后编出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在经济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投入产出法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推广起来还有一定困难,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以外,主要是因为编制投入产出表比较费时费工。这就涉及到编表方法问题,因为科学的编表方法不仅可以省时省工,而且可以提高编表质最。所谓编表方法,主要是指按照投入产出表的要求,如何取得产品部门资料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把现行统计规定的企业部门变为产品部门的问题。从目前各
【正】 本文采用线性多部门模型来给出计算国民经济最佳比例和最快增长速度的几种方法,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按比例均衡增长的冯&#183;纽曼模型设国民经济有n个部门,每个部
<正>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数量经济学界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研究的问题。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一、结合我国的特点应用经济计量方法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情况存在一系列特点。我们在应用经济计量方法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