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中吸附和转换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edo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HCIDC)将置换操作模式应用于疏水电荷诱导色谱,在抗体分离纯化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过程和机理不明,影响其工业化应用。本文利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HCIDC的微观动态过程,考察其影响因素并解析其作用机理。   首先通过均匀排布球形粒子的正六边形平板模拟色谱基质,其上偶联配基5-氨基吲哚。采用连接配基的两平行平板模拟色谱孔道,以溶菌酶为目标溶质,选取三丁基四癸基氯化磷(TC)、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CC)和苄索氯铵(BC)为置换剂,按照Martini粗粒化力场的简化原则分别构建其粗粒化模型。   在此基础上,以色谱孔道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吸附和置换过程中溶菌酶、配基以及置换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接触位点和能量,研究溶菌酶的构象变化过程、溶菌酶初始构象及配基密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置换剂种类及浓度对置换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发生前,溶菌酶不断调整自身构象及方位以便与配基形成最低能量接触;吸附过程中,溶菌酶处于天然态-部分展开态的动态变化中,并以疏水相互作用与配基结合,其中129号残基LEU是关键吸附残基。高配基密度时,溶菌酶的吸附较强,但自身构象变化也较明显。置换过程中,置换剂与配基的疏水相互作用强于溶菌酶,且存在聚集-分散的动态平衡,可推动溶菌酶在基质平面上移动。置换剂BC属于化学选择性置换剂,而TC置换效果优于CC。高浓度置换剂的置换效果较好,而高配基密度可能会造成置换剂与配基结合过于牢固而难以洗脱。   该研究初步阐释了HCIDC的分子机理以及配基密度、置换剂种类和浓度对色谱分离性能的影响,有助于指导色谱过程优化以及配基和置换剂的理性设计。  
其他文献
能源问题作为全球十大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寻求可持续清洁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迫在眉睫。氢气作为一种绿色的能源被人们熟知,被看作是化石能源的替代者。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自从被发现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报道已证实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可以参与减数分裂、细胞分化及器官形成等重要的生物发育过程。小鼠Jhdm1d基因编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