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第一书记”的制度实践研究——以Z市D村为例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u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其复杂性也是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所在。在原有城乡二元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城乡社会差距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村寨因自身基础薄弱以及村治主体的不明确,民族乡村社会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撑。为加快解决民族地区贫困村庄的脱贫需求问题,国家适时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以向贫困村庄分配与输送扶贫资源。但受制于中国传统的科层体制,项目制下的扶贫行动难以渗透到农村基层;同时在市场影响下,产业扶贫项目以及各项扶贫资金难以辐射众多偏远的民族村寨。为有效解决上述难题,“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由此而生。
  然而,在“第一书记”制度运行的实际过程中,却往往面临一些实践性难题,值得理论层面的反思。其中,如何提高“第一书记”的制度效用并有效解决“第一书记”在民族地区乡村扶贫中的困境是当前“第一书记”制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第一书记”制度的完善和更大程度发挥“第一书记”实践效用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简要介绍田野点Z市D村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驻村帮扶情况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中“第一书记”制度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制度设计及其运行机制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对D村“第一书记”所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作了全面叙述,肯定“第一书记”扶贫制度在整合民族地区乡村扶贫资源、提高村庄自治能力、带动村庄基层党建、推动村庄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保障建设以及促进村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第一书记”扶贫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第一书记”在扶贫工作中的权责不一致、相关扶贫主体的认识局限性等一些问题的客观存在,“第一书记”扶贫制度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运转不畅的困境。最后本文结合D村的实际情况,从健全“第一书记”扶贫机制、确立正确认识、提升自身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思路,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第一书记”扶贫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其他文献
提起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必然要说到伟大的摩尔根及其用到的实验材料果蝇。所以每次讲完这块内容时,总有很多学生在课后询问关于果蝇的一些问题。新教材在课文后附了一则关于摩尔根研究白眼果蝇的小资料,且描述得极其幽默生动,因此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问的人比以往更多。  以前学生问类似问题时,笔者总会直接给予解答,但是因为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笔者试图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去找到答案。  一、研究过程  
期刊
“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其关乎搬迁户的切身利益。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影响搬迁户新生活的客观因素,也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易地扶贫搬迁使得搬迁户从生活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搬到条件相对好的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随之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现实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搬迁对其而言,长期依赖的土地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加之搬迁户都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自我发展
自信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自信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  当今社会非常注重“人要有自信”,而青少年的自信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2015年5月公布的日、美、中三国高中生《未来意识比较调查报告书》显示:多达73%的日本高中生认为“自己是没有用之人”,远远超
期刊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大量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意义、理论、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兼顾经济、生态、乡风、秩序、美好生活等多重效益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学者提出,可以把传统文化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那么,湘西苗族银饰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与湖北、重庆、贵州接壤,区域内山峦叠嶂,峡谷众多,林多地少,民族传统文化深厚,苗疆边墙横亘东西。乡村
前段时间韩(军)李(华平)之争热闹上演,围观者众多。这原本是一次学术之争,最终演变为人身攻击,令人啼笑皆非。而众多语文教师只看热闹,却不知这场争论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这场争论源起于李华平教授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以下简称《迷失》)一文,这是一篇批判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及一批教学偏离语文正道、失却语文味道的全国名师们的文章。认真研读《迷失》一文,能
期刊
油茶树作为传统木本植物,因其食用价值高,应用广泛,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油茶产业复兴所面临的问题,通常被认为品种不够优良,生产技术落后及资本不足等因素导致。长期以来,尽管油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但油茶产业未得到良好的发展。武陵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形区,其特征为土壤层薄,地表蓄水能力不强,抗寒能力低,土壤肥力低,其生态环境呈相对脆弱性,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敏感性强,程度高,但是茶油种植正好可以适应此类生态环境。
  明清以来,油茶在武陵山区大量种植,成为民间百姓的主要食用油与经济作物,油
苗族童帽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艺术造型、丰富的图案纹样和深刻的文化寓意使其在苗族服饰艺术中占据独特的位置,湘西凤凰苗族童帽在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包涵了极大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是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湘西凤凰苗族童帽正快速的消失于我们的视线里,因其使用主体的特殊性,童帽作为苗族母亲或家庭长辈赠予孩子的礼物曾见证了一代代苗族人成长的命运之路,带领我们追溯苗族人民历史的踪迹与文化的根源,在童帽礼物的交换活动中映衬出了当下湘西凤凰苗族社会的结构。
县域教育是指在我国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基于县级行政区划的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教育实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现象的总和。它由国家整体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导,又受到县级教育管理的直接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域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特色化、多元化的特征。浙江省宁海县在县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本文尝试以其为例,以哲学思维来探讨县域教育发展的一些
期刊
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了,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怎么样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就是办很多的好学校……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时代任务。”[1]钟教授的建议引发了学界对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探索。  一、有关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理论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是指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性本质需求”这一教育理念支撑下的
期刊
【背景聚焦】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成立于2013年9月,是以研究与开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推动慕课在各领域高质量地得到实施的学术性组织。中心目前下设了基础教育慕课研究所、教师教育慕课研究所与协作协调部,并联合我国清华大学附中等知名高中、初中与小学,分别组建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这些C20联盟,专注于开发基础教育阶段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