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理论及临床两方面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与25(OH)D3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中医辨证,探索两者在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临床实际,选取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病人152例,按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BMI、舌苔脉象等,并记录生化指标,包括FBG、 FCP、LDL-C等观察指标及测量患者ABI指数,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①在T2DM患者中医证型组成上,阴虚热盛证47例,占30.90%;气阴两虚证69例,占45.40%;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36例,占23.70%。②性别:一般情况男性62例、女性90例,经卡方检验,三证型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年龄:三证型组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两比较显示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的年龄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的年龄显著高于阴虚热盛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病程:三证型组病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两两比较显示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的病程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的病程显著高于阴虚热盛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三组间的FCP、HbAlC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的FBG、25(OH)D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的FBG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阴虚热盛证的25(OH)D3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的25(OH)D3显著高于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P<0.05)。⑥三证型组间证型与下肢病变分布存在一定相关性。⑦LEAD组与NLEAD组间的FBG、病程、25(OH)D3和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EAD组的FBG、病程和LDL-C显著高于NLEAD组,LEAD组的25(OH)D3显著低于NLEAD组。结论:①T2DM患者以气阴两虚证为主,阴虚热盛证居其次,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最少。②T2DM患者早期以阴虚热盛证为主,中期更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证,后期则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证候。③中医证型随年龄和病程增加的演变顺序为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这与其病情的发展趋势不可分割。④性别、FCP、HbAlC与T2DM中医证型分型无明显相关性。⑤25(OH)D3呈现随证型严重程度递增而数值递减的发展变化,或可为临床T2DM的中医分型提供依据。⑥25(OH)D3与LEAD呈负性相关,是LEAD出现的危险预测因子和保护性因素。适当补充25(OH)D3可降低LEAD的发生风险。⑦LDL-C、病程与LEAD呈正相关,是LEAD出现的危险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