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清代之前的杨家将戏曲以及清代宫廷大戏《昭代箫韶》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及文本考证的方法,对清代之前杨家将戏曲的发展过程,《昭代箫韶》的产生、演变、影响、流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并以《昭代箫韶》的演出研究为契机,对宫廷演出的杨家将戏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理,对清代杨家将戏曲在宫廷与民间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也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和阐释。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论述:绪论:回顾前人对杨家将戏曲的研究状况,说明选择本课题的原因,明确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并对自己的论文创新处进行说明。第一章:《杨家将戏曲的本事及流变》,结合正史、各类史料和戏曲文本,考察了杨家将戏曲的史实部分,对杨家将戏曲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及事件进行了考证,通过杨家将故事在史实、文人记录、艺术领域等不同领域的比较,分析其艺术嬗变的源头及发展动因,从戏曲发展角度对杨家将戏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论述,并总结了清代之前杨家将戏的人物、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概况,并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做好铺垫;第二章:《<昭代箫韶>文本研究》,首先论述了《昭代箫韶》的产生背景,即清初戏曲发展概况、戏曲文本基础、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杨家将戏的影响,其次,对《昭代箫韶》的版本、作者、编撰年代、故事情节、人物、曲韵、宫调、曲牌等做出多方面的考证,通过与前代杨家将史实及戏曲、小说的比较,力图对其改编原因、手段、目的做出解释,并指出清统治者对杨家将忠勇精神的不同阐发倾向正代表了另一条与民间不同的发展道路,最后,从文本角度对《昭代箫韶》的演出规模、手段、条件、方式等进行了考察;第三章:《宫廷与民间:杨家将戏曲的交流与比较》,以《昭代箫韶》在宫廷演出实际情况为主线索,以宫廷中演出的其他杨家将戏为引导,通过对杨家将戏在清代宫廷的演出实际情况的整理,对杨家将戏曲在民间与宫廷的演出交流活动进行考证,指出宫廷与民间杨家将戏相互影响的事实,并通过两者在剧目内容方面的比较,以此探讨杨家将戏在宫廷与民间的不同发展道路。结论:总结全文的观点,指出杨业之死是杨家将戏曲故事最早的源头,《昭代箫韶》是以往杨家将戏曲的集大成者,忠勇精神是杨家将戏曲长期流传的主要原因,并随着时代的不同,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内涵,民间与宫廷演出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反映了民族融合的主题。